美文网首页
如何高效做出决策?

如何高效做出决策?

作者: 兮若耶 | 来源:发表于2020-10-18 23:33 被阅读0次

古语云:三思而后行。

做决策,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头脑作为条件,在众多的选项中,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一个选项,既做了一个决策。

01 做决策的3个大坑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决策,但不是每一个决策都能产生有效的后果,原因是我们踩中了这3个大坑。

坑1:选择逃避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经常提到的问题,比如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转行等问题。

就拿考研来说,要不要的本质其实是你未来的工作需不需要研究生学历,至少应该是你先想明白未来要去做什么,现在为未来的工作做学历的准备吧。但是如果没有仔细想过未来的职业,考研往往就成为了逃避就业的手段。

很多人决策的最大问题是,决策不是为了实现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只是用新鲜感摆脱眼前暂时的困难,最后往往让自己掉入更大的坑。

坑2:随便、都行

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小到下一顿吃什么,还是大到要不要转行等问题上,都需要我们做决策。决策无处不在。

有时候并不见得要在重大事件上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决策能力,在这些小事上一样显示一个人的决策风格。有一类人特征非常明显,第一,“随便/都行”几乎是他做所有选择时的口头禅。第二,往往真的“随便”之后,又会因为某些细节不如意而后悔或抱怨。

其实随便的要求是最难被满足的,因为 “随便/都行”的背后,本质上是对选择标准的不确定,因为只要你有清晰的选择标准,就一定会有清晰的选项偏好,所以,好的决策能力先从不“随便/都行”开始。

坑3:绝对安全

李笑来老师曾经在他的课上讲过一个关于安全感的例子:在动物界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具备高等的智慧,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眼睛的位置。低智慧动物的眼睛位置基本都在头部的两侧,比如,鸡、马、鱼。高智慧动物的眼睛在头部的前侧,比如,人、狗、猴子。

理论上讲,眼睛在头部的两侧更有利于生存,因为在这个位置眼睛的视野是全视角,都不用转头,稍微转动下,眼睛周围的视野就一览无余。眼睛在头部的前侧反而是有视野盲区的,但为什么高智慧动物都是眼睛集中在头部前侧这样的进化方向呢?

答案是:眼睛在头部的前侧才有可能集中视野就一个点进行观察和思考,进而,才有可能进化出大脑皮层发展出更高的智力。当然这一切的代价就是,放弃全视野,放弃百分百的安全感。

讲这个例子给你听,并不是为了鼓励你去冒险,而是想说明白,越是追求百分百的安全感,越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02 做决策的影响因素

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用到一个U型内在结构:信息→感受→思考→决策

因素1:自己

简单说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比如,对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清晰认知,知道自己的能力长短板和个性倾向,知道驱动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因素2:环境和机遇

比如家庭因素是否支持自己的决策,社会经济因素对自己的决策是否有利,以及助力或阻力因素有哪些?

因素3:教育与职业的资讯

这是对胜任的知识技术的清晰明了程度。你可以通过看文本资料、参观访问、演讲路演获得这些资料。

因素4:生涯目标

确定你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最直接的就是知道自己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当我们根据已有的教育与职业的资讯、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前提,然后放空自己,让自己充分感受信息,再加以综合思考生涯目标和环境因素,进行权衡利弊时,做出来的决策才能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或许还能碰到改变自己一生的机遇。

一个人决策能力强,往往意味着这个人在四个因素的认知能力都很强。对自我认知清楚,对环境因素分析到位,对需要的知识能通过渠道获得,对自己下一步的生涯目标非常清晰。

03 如何做出高效决策-SPADE模型

背景Setting

背景构成并影响你的决策,它帮助我们明确这个决策到底是什么。“背景”包括三个部分:事件、时间、原因。

需要准确地说出决策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时间做出决策并且明确需要多长的时间,以及为什么做决策背后的矛盾根源。

人员People

参与决策的人主要有三种角色:负责人、审批人、以及顾问。

通常情况下,审批人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决策过程的质量,审批人不会否定决策本身,而是否定决策的质量。审批人通常是高层人员,他会站在决策流程之外,以第三视角来对决策进行审核。

顾问是决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给决策提供很多有效信息和参考,并从外部角度来评判决策的客观性,避免盲区。

替代方案Alternatives

决策者需要列出每一替代方案的利弊。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每一个替代方案的利弊,以及量化模型背后的参数。尽可能地分析数据。最重要的是,如果使用得当,头脑风暴还有助于制定出之前从未想到的新的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应该是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而且有现实可操作性,多样化。替代方案要尽可能地全面,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决策Decide

决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让所有人私下发送意见给你,因为有些重要的决策可能会有产生争议的解决方案。

你的目的是要得到诚实的想法,而不是屈从于组织层级或同事压力的答案。

决策者知道了所有人的选择,他们需要参照大家的选择对信息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做出决策。这包括,选出其中一个替代方案,尽可能详细地写出他们为什么做这个选择。

解释Explain

决策框架的最后一步要求决策者对决策进行解释说明。简言之,就是他必须清楚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并阐述这个决策的预期效果。

这一阶段有三个步骤:让审批人评判决策及其流程→让每个人在会议中承诺支持决策→给参与人发送决策制定文件。

SPADE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它更多是强调一种决策的思维理念,而非招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团队内部及人员情况,因地制宜。确保决策的公开化,参与度及可行性,同时,这一思维模式也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每一个环节的最终负责人是谁,每一个人又对什么部分负责。

在你的职场和日常生活中,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许我们不一定要每一个具体流程环节,但是在你的心中,一定要记住SPADE这个步骤,确保你的决策是ok的。

今日精进

你做决策依靠的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高效做出决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uh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