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73天学习分享
你有没有以下情况: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想了很久想不出来还很苦恼;过于听信别人的观点,没想到结果竟然并不如你所愿?
做好一个决策有时候很难,但是通过一些方法与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我们做决策的精准度。
一、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 把事情分优先级
避免“细节焦虑症”,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宝贵的精力只能分配给更重要的事情。此外,我们也要谨记“20/80”法则,要找到关键的那20%,这样就可以得到80%的价值。
- 学会寻求帮助
当我们自己思考或者决策有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直“死抠”,白白浪费时间,而且还整得自己一身疲惫。这个时候,寻求“权威人士”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权威人士”,不一定是特别赫赫有名的人,只要是在你身边,关于这一问题或者这一领域比你的经验或者成果丰富,就可以当做参考学习的榜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逐渐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之后,我们会发现,身边的值得学习的闪光点会有很多。
- 不“轻易相信”
不要听到什么就信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极端。要么就“倔强”的自己一个人“硬抗”,撞到“头破血流”也不肯接受外界的一丁点观点;要么就“巨婴”式地等着别人“投喂”,别人说啥就是啥,没有自己的一点思考。
如果说寻求帮助是帮助我们打开视野,那么这一条就是把我们适当拉回来,理性分析。
如果你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问了一个人,是选择直接相信他说的,还是说多问几个人进行权衡,还是说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呢?
有一部电影叫《罗生门》,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主人公是一位警官,他在询问证人的证词的时候,遇到了三个目击者,这三个人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警官又该相信谁说的呢?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每个人各执一词,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与案件有关的“阴暗面”。他们不敢说出全部的实情,只能“选择性”地或适当“编造”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所谓“事实”。
有了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如果你是那位警官,你会如何对待这些证人们的证词呢?
既然这三个人都“各怀鬼胎”,那么我们当然谁的话都不能全信,可以作为参考。通过三个人的证词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线索,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观察,逐渐逼近真相。
懂得向别人请教很重要,得到了别人的点拨之后,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更重要。
- 不必“过于精确”
如果不给你计算器,让你在五秒内算出“38X12”的值,你能算出来吗?
面对这么一个看上去比较复杂的题,很多人找不到捷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必须要“精确”算出来。所以就按照运算法则一点点来,最后当然可以算出“精确答案”。
可是类似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其实不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
当我们在考虑生活或者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时候,“估算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38X12”为例,我们可以把38近似承40,把12近似承10,这样的近似结果就是400。精确结果是多少呢?456,在有限时间内,偏差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估算思维”在关键时候,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好自己。
有一位石油大亨被绑匪绑架。在解救之后,成功帮助警方找到犯人。被绑架的时候全程眼睛被蒙住,他是怎么做到找到犯人的呢?
这得感谢他的灵敏的嗅觉以及“估算思维”。
他是这样说的:“我的嗅觉对油气很敏感,当我被绑架坐在车上的时候,我能闻到远处有隐隐约约的汽油味,这说明不远处有一处油田。”
“其次,在我被绑架的地方,我能听到每天有两架飞机飞过,我估算了一下时间,间隔大约为12小时。”
于是,通过自己的快速思考,这位石油大亨给警方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附近有油田、附近有一个间隔大约12小时的航班出现。
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估算思维”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完美主义”与“牛角尖”,帮助我们以效率更高的方式实现较优决策。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和我一起,向上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