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习吴老师的《感觉制品》这一讲时,让我对沟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吴老师讲,我们的感觉其实是一种产品,即我们看到或是感知到的一些东西,是我们的整个身体系统以特定的流程制造的某种特定的结果或是产品。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感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输入”,就是外界的东西;一是我们自身的感知方式。
输入的东西不一样,得出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即使输入的是同一样东西,但由于我们每个人自身设备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千差万别。
恰巧今早我和一个以前加入过007的人聊天,他说很惭愧,他办不到一周交一片文章然后点评,这太难了。
在谈到对所学知识的输出这方面,我觉得也非常难,但我觉得这规则很简单啊,没要求写什么高大尚的文章,也不是推送文章要吸引人的眼球,怎么办不到呢?
同时我也想到我自己所在班级,为什么有的战友就退出了呢?为什么有人交不上作业呢?
学到这一讲时,我开始以另一种眼光来看这个问题:
一,每个人对007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不重要的,可能只是好奇或尝试进来的。
二,不管怎样,线下生活是最主要的,不是靠拿着手机在上面做生意的人,没有谁会一天盯着手机啊,除非他太闲。大家都是忙里偷闲的来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的。
三,同样是手机上的微信群,但我们对每个群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我自己就有这样体会,有些群发消息我是不去看的。
四,前几次交作业我就有些懊恼,明明是自己加进来的,是一个人对自我成长的一种负责,一种监督,你们不是应该比我更自觉吗?我还要微信、短信、电话的通知,真是令人操心呢!我从来不啰嗦的人,尽然像个啰嗦老太婆了。
但今天我知道,我没有理解每个人对007的感知,大家的感知系统是不一样的,我是小组长,且我希望获得成长,所以我可能更积极一些。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我不理解大家的感知,我就不能很好的沟通,最后我可能就是还要埋怨一下。
五,了解别人的感知系统,不等于就能做到换位思考,因为有些场景你没经历过,你根本就体会不到,且这里面复杂的因素很多,根本办不到了,这也是为什么达成共识非常难。但是大家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的话,沟通会不会更容易一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