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4
纵眼杨绛先生的一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真的是祖国最为震荡,最为破裂的这些年。他们本可以在国外过完自己安稳的一生,却还是回到了满面疮痍的国家。既是幸运,也是不幸。不幸在,家里的老人因此死去。而幸运在,钱钟书先生说过,我们再无生离,也真的就只有那么三个月的分离,上天还是眷顾这一家人的。
历史一直是我的弱项,但是任何的文章都有自己存在的历史背景。只有小说才会出现所谓架空。而本书看到九至十三章节,对于我来说算是较为艰涩的 ——文革时期
说起文革,的确是个动荡不安的岁月。反动,右派,下放,“洗澡”,层出不穷。乱世中无人能幸免,无论是小人物,还是所谓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我认为文革是个排除异己的大骗局,我认为它不对,可是没有它。也会有另一种方式的爆发。言归正传作为刚刚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钱先生和杨绛先生也不一例外卷入。杨绛先生专注于翻译事业,躲过一劫。却也学会了说话谨言慎行,要参加集体的会议,也就是集体“洗脑”。最后也被下去做最平凡甚至最脏最累的活动,所谓的“洗个澡”。好在虽然被下放,也很快回来了。夫妻俩恢复了职业,女儿也分配留校,这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说是回忆录,其实我认为杨绛先生有针砭时弊的倾向。他们喜爱去动物园,说了可爱的熊猫,调皮的猴子,会向游客撒尿的犀牛,也说了大象对于水果囫囵吞枣一般吃,却在自己进食时小心挑拣,打落尘土,小心咀嚼。思考了一个问题,猴子聪明还是大象聪明。在批注的提醒,我也认为这是在喻指某类人。猴子大概是属于那种机智灵活,能言巧断的人。而大象大概是那种敦厚老实,聪明却不声张的人。它有挣脱的力气,却不挣脱。它可以吃得饲养员投喂,而自己吃东西,亦或是洗澡都很讲究。
他们说,他们喜欢大象。这一家三口的志向与性情也就清楚明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