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你会怎么看待自己?
注意,看待自己并不是为了去评判自己,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理解和接纳自己。难道就代表不能评判了吗?不,可以的,只不过评判它只是手段和方式之一。
爱自己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景气(其实不景气也倡导,因为商业的本质就是利益导向,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对仗一下)商家倡导的买买买,不景气时为了安全感的存存存、留留留、囤囤囤,或者停留在物质享受里,或者活在某种证明里,当然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健康或不健康,“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适合自己就好。
它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必要,不必要去否认,但绝对不应该作为仅有的追求,因为人不是靠追求最低底线的东西而活着的。
相反,最深沉的爱,应该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包括对自己也对他人。可以深深深几许呢?又可以在何种接纳程度呢?这两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是看各自的努力和造化了。
好,现在往下的段落就开始聊如何看待自己了。
我举个例子,埃里克森有个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在这里理论前提下,他谈及的青春期就是主打一个同一性角色混乱,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与选择”,往通俗的大白话里说,就是在哲学三个灵魂问题拷问里思考来思考去,验证来验证去,比如你一会要当文学家一会又想当科学家,一会诗和远方一会又现实主义,一会又变了……
但如果你用30岁的睿智和追求真理后的理智感去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看待18岁的同一性角色混乱,你可能会贴上标签:好傻、怎么如此……
可以吗?
是可以的。
但是公平正确且必要吗?这个视角它合理吗?你有问过18岁的自己他同意吗?也许18岁的他同样还想用一句反问句引起你的思考呢:标榜深刻的你近人情了吗?
在这里,我就想把这半年多的经历囊括一下,开始下一个征程,主要是我在滑看自己的视频号时发现了一个看问题的视角,也藏着我看待自己或者看待问题的视角。
其实一开始我是觉得有点感动的,在情感上,我是把自己给感动了的。
背景是我想要坚持阅读这个习惯,在深度上向经典进军,而在横向上能够以文字、音频或者是视频去消化并输出,那么我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输出,输出又包括音色、情感、语言组织能力和信息概括和整合能力,当然你再深挖,其实还有可以推广的能力还有运营、内容、宣传推广的能力,还有各种各样现在还没想到的能力。
但是如果做一件事,你要到top版本,即出道即巅峰,可能吗?可能,不过我深知那个人不是我。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每天就花个10分钟,既要深度又广度竟然还要其它,会不会要太多了呢?欲望的沟壑是需要时间、经验以及精力还有点运气的,客观一点去看问题吧。
在每一个清晨,一开始对于起床困难户来说,要醒神要醒脑,要开嗓还要忙别的事。有时候,特殊时期,有会有情绪或者生病期间喉咙已经沙哑了身体疼偶尔还有点受害者模式心里疼,有时候也需要寻找心灵的出口,无论如何,不落一天,竟然坚持了半年多。
粗糙直接又原始的勇气和毅力,回想起来,沉淀后我的内心确实有些感动。尽管我也会向往包装精致与精美的作品,因为人都是喜欢新鲜感的,我也不例外,人靠衣装马靠鞍嘛,谁都是视觉动物,但又不仅仅是视觉动物。
情感上我还有一些欣慰:因为我不再因为完美主义的脆弱而拖延,因为至少做了我就可以在1.0版本基础上去洞见过什么对于我来说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在这个基础上举一反三等,也就是我什么都不想就保持着坚持着早起的初衷,在路上遇到了二、三、四、五、六……
因为完美主义说好听一些就是做事认真,但有时候人的完美主义也有陷阱,那就是只是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心受伤的包裹,以便可以给全身而退而有合理化的解释和退路的借口给脆弱的自己留一线,而不去行动罢了。
因为确实爱读书和业余时间都在写东西,所以朋友推荐我业余时间当读书博主。
而因为这句话,你说人的思绪也是奇怪,马上就切换在在市场和流量的角度,内容和运营的角度,数据分析的角度,同时你也会在想:当时为什么不一并都考虑了吗?
你看,你看,你瞅你瞅,这就是在用半年后的视角去评判半年前出发时的状态了,是不是类似于30岁的睿智去评判18岁的同一性角色混乱时的状态?
难道不是吗?当初你想要的是早睡早起以及醒身体,为一辈子阅读计划打下基础,可你现在知道可以把它做得更多姿多彩时,你就开始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审视自己了,就是既想又想,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会怎么样之类的,或者把之前的内容关了(我是因为转移到别的地方的坚持而关,不然找东西有点不太方便哈哈)
可现在依旧没有放弃呀,依然在坚持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只是不是音频的方式,它换成了另一种方式。
当然,过程中方式方法可以改变吗?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多而想要的又很多,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而我很幸运在回首过往的两分钟里情绪起伏了三分钟,我的有意注意在这件事上停留了一下,我觉察到我一瞬间的这种思维背后的本质。
最后,我想说,接纳每一件事在你生命里或大或小的事,小到今天的饮食吃了十分饱,大到人生节点的每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它已成既定事实,接纳每一种状态以及过往的种种,重要的是你看到了“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背后的礼物。
同时,去发展自己见微知著、快速从表象去洞见事物本质的速度、学会用一分钟看清所有大大小小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本质,采取相对应的方式方法,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去迭代与更新自己的人生,去保持健康的体魄野蛮富有生长力的精神去赚钱去幸福。
历尽千帆归来依然是少年的心,最可贵。人其实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所以要去行动,少评判少内耗,多做事,多反思多观照和觉察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呢?
想借用冰心的一句话: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里的“成功”的定义是符合你内心的需求,而当你因为某种能力被看见拥有了更广阔的护城河时,你会感恩自己的。
从贫瘠荒漠的精神世界里到经典的宫殿,每走一步,都是个人意志和毅力,我感动以及感恩于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持。
可是最后你还是会发现,人生一生,除了发自内心的幸福和盗不走的健康,其它的可以忽略,具体幸福的定义和健康也由自己定义。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自己,这里的“别人”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及所下的定义或者贴的标签。
所以确实给自己无法下定义和标签,因为你我,都在变,但不变的是一份坚持以及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多读书多做事多反思多锻炼锻炼能力多读经典多赚钱,少吃东西少评论少聊八卦少内耗,去真正拥有稳定的人生内核和精神内核,正视欲望而不被欲望裹挟,利他真实,多在集体利益里成人达己下以独一无二个体视角得个人利益,在人生每一个角色里尽职尽责。
再有更高的追求,我想就是稻盛和夫老先生的那一句话:
“此生,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灵魂,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干净一点点。”
用儒佛道三家的核心思想来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