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八·七五】
余己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想勤劳王事者,毕竟耗心力、损年寿耶?嵇康有“圉马不乘,寿高群厩”之语,似亦有理。宋人吟《古树》云:“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也应随例作灰尘。”《闺词》云:“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己未,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当时乾隆皇帝28岁。袁枚24岁。乾隆五十四年《随园诗话》刊行。
鼎鼐,释义: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唐·苏颋《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圉(音yǔ,养马的地方)马养而不乘,用皆六十岁。体疲者速雕,形全者难毙,又可知矣。”
无盐,1、亦称“无盐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为人有德而貌丑,因是无盐人故名无盐,后常用为貌丑而有贤德的妇女,或丑女的代称。2、古地名。战国时期,齐国将其吞并的鄣国、宿国置为无盐邑。在今山东东平县埠子坡一带。4、复姓。《史记·货殖列传》:“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
宋·方惟深《古柏》: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夏,也应随例作埃尘。
【闲言碎语】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进士,时年24岁。刊行《随园诗话》的最早版本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也就是说,袁枚写这条诗话时,距离“己未年”已经快半个世纪了。
袁枚称,他的同年进士,“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我查了查资料,这一年,一甲3名,二甲90名,三甲235名。一共录取328名进士。真正当上封疆大吏和内阁宰相,也是很少几个。
庄有恭,状元。官至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太子少保,江苏、浙江、湖北和福建巡抚等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病逝于福建任上,享年55岁。
涂逢震,榜眼。授编修,官至工部侍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去世。
秦勇均,探花。授编修。官至陕西按察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去世。
上面这三位,是一甲进士。官职都在省部级。袁枚是二甲进士,与人家不能比。
袁枚不太服气的是沈德潜,录取排名在其后,也是诗人,以67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被乾隆帝青睐,称其“江南老名士”。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què)。后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还有方世儁(音jùn),官贵州巡抚。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被参劾婪索属员,得银六千两,论罪被杀。
袁枚在看到他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时,估计心里也是酸溜溜的。而在看到他们纷纷早早一命归西,甚至被罢职夺官、抄家夺命之时,便又说开了风凉话,感叹自己当初辞官回家赡养老母的决策无比正确。
说句实话,在官本位极其严重的中国社会,不想当官,或者有官不当,这样的人真是不多。而当了官还能急流勇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爱好,一纸辞官报告后,转身走人的,似乎更少。袁枚在仕途略微受阻(荐任高邮知州被吏部驳回)的情况下,抛弃翰林出身、几任知县、年仅三十三岁的条件,辞职归隐,在封建社会的确是不多见的。放到现代社会,堪称绝无仅有。不管袁枚出于何种原因辞官,但他风流一生、传名千古的人生目标完全实现了。也正是辞官以后,没有勤劳王事,不必耗费心力,故而无损年寿,才得以在五十年后评点人生,言说得失。
人生一世,虽号称百年,却难有几人可达此寿数。人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单行道。在此过程中,随着人的年龄、学识、身体、境遇的变化,对权力、财富、健康、生死的态度也常常随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对生死的看法。常见的越老越怕死现象,就体现了年龄变化对生死问题看法的影响。年老之后,一般人对权力、财富的欲望会有所降低,而对健康长寿的欲望愈加强烈。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回顾自己的一生,比较同龄人或者同一仕途起点其他人的一生,往往最终的结果都是感慨一点:啥权力、财富等都虚幻如梦,而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实在的。无权力的人能看到这一点不稀奇,有权力的人能看到这一点并为了健康立即放弃权力的,很稀奇。中国政坛没见一个,日本政坛见到一个。凭此一点,安倍晋三就应该被尊称“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