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核心素养”一词听见的频率很高,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怎样才能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这些问题在心中久久盘旋,最近,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再次想到这些问题,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素养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人这个生命个体在后天学得的习惯和习性。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公民素养的“最大公约数”。它包括三大关键能力和三大必备品格。三大能力是: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表达能力(输出);三大必备品格是: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既相互独立,有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只有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能算作是有素养的人。
教育不是为知识本身而教育,也不是为技能而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为了教人的生存技能,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教人生活的根本。教师在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媒介就是学科知识,也就是需要教材。所以,教师应该深入充分了解学科的知识的特点,搞清楚它的结构、分类、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然后通过精心的选择、组织、设计、创设情境、学科活动等,让学科的素养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
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力量源泉就是教师自己的核心素养。教师自己不仅需要深刻、独到、广播的学科素养,还需要教育素养,比如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自我管理素养......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具备素养,只有教师具备素养。欲先予之,比先有之。否则,培养核心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果以上条件都已经具备或者努力准备中,那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有哪些呢?在这本书里,余教授列举有六大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大策略可操作性都非常强,书中也列举很多教学实例。于我而言,语文教育的知识结构比较弱,知识系统性建设不够,就显得语文教学从头至尾都比较粗浅、零散、繁杂、空洞。比如对文章构思的把握,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来整体化;对语文文法知识,可以采用知识树等方式来进行整体化。只有通过知识整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零散知识才会回到知识的结构序列中,知识才会体现其深刻的内在价值。至于深度化策略,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深度化策略,就是要聚焦核心知识,推进“少而精”的教学,这点对于课堂的建设应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内容经常驳杂而重点又不突出,深度化策略值得好好琢磨。
至于余教授说的意义化策略,我深以为然。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也与素养有关吧。比如尊重这个公德,认真这个责任。所以,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道德,甚至要开发道德教育的资源。道德教学是伦理道德的要求,是合乎法律的要求,更是一种必须公平的教学。意义除了与道德相关之外,意义更是侧重于生命影响生命。课堂教学即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景,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构成部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对职业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就是生命价值的引导。教学关系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关系。如果学生课堂学习是幸福的,教师教学是愉悦的,只有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才是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教学工作达到如此境界,这才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渊薮。
核心素养说得再多,不如在教学实践一回。认真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努力培养教师的素养,以素养推进素养,我想这应该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2019年4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