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启示录》未读,浏览了一遍书的目录,薄薄的二百多页,到底会传授什么经典理论,透过分层描述,层层递进关系的目录,且让我未读先奏。
且看目录纷呈-人员产品,应该是广泛意义存在的,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软件设计开发,还是金融投资产品的建模,研究,设计,都被纳入应用于市场中的成品存在。这从设计,架构到投产的过程,显然需要参与人员的投入。
产品的风暴世界在分工日趋明确的现代产业中,参与人员的角色划分显得十分关键,其职责可以分为前端和后端。这种前后端区分应该更广泛地理解为显示和隐示的关系,按照《启示录》的记载,可以理解为前端包括产品的营销,后端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项目周期的管理。如此一说,前后端都应该有产品经理的掌控,可能是全部流程的参与,也可能只尽职了其中的部分工作。这就对产品经理的综合能力有十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对于招聘工作,应该更倾向于社招方式,考察面试者的语言表达,书写水平,产品理解,专业要求,和工作经验。对于面试官,可能就是未来直接管理产品经理的高层领导,如何有效地管理这群“虎狼之师”,一定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能力水平,恰如巴顿将军的忠言:“听得见反面语言的人,是需要修养的”。权利掌控者不仅要赋予下层军士官一定的空间施展艺术,同样也要适当地给他们以辅助,譬如产品副经理。而对于产品经理,除了面对产品的自始而终的跟进,还要面对上司自上而下的管理,反过来,他们也同样要自下而上地管理他们的上司,即如何说服,打动领导,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产品观,以此顺理成章,减少不必要的因见解不同而让产品的开发疲于“荡秋千”似的原地踏步。
且看目录纷呈-流程人员的部署是产品推进的第一道关口,犹如春秋秦国打通了商於古道,产品的设计流程也作贯通枢纽之势,提上日程。
产品在设计之前,应该会有一个评估其生存机会的可能,包括市场包容度,可扩展度,盈利模式可能性等等,这也应该是产品探索其存在意义的过程。其中可能被定下来的原则,将自始至终灌输到后期的设计,譬如,汇添富权益类的基金,其设计及经营理念就是“一切从长期出发”,要坚持做基础的长期的东西,不急躁,不动摇,老老实实把核心能力做好,做出其自己的护城河。在投研过程中,无不遵循该原则,哪怕市场出现过港股的投资机会,也应当非常非常慎重地斟酌是否应该追捧短期,以免顾此失彼。无论是这个案例,还是诸如其他互联网区域的设计案例,都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产品陪审团,审核产品的每一道关乎可能颠覆原则性东西的细节。需要特约用户,提前体验产品的使用,他们的“白鼠”式的试验,让产品投放市场时,绝不是从0开始的产品,而是已经被大量挑剔过后的精品,哪怕只是1.0版本。同时,市场对产品的调研也十分重要,专业术语应该叫:灰度测试。让更广泛的人群来接触试用,把产品的不适当性在早期的前传中,就已经剔除得干干净净。
回到更细节上的讨论,即设计之初,关于产品产生的参与人员角色的分配上,可能会分为初级产品助理对市场调研的书面整理,中级产品经理对细节体验的设计,高级产品经理对整个流程的把控,包括产品设计框架,项目开发进度跟进。这期间需要的工具,就是交流讨论之后逐渐定型下来的产品说明文档,包含了产品的可视化效果,预期实现效果,专业词汇的定义和描述,应用场景的建模和实现等等。产品的基本架构在文档的辅助下可以搭建完成,塑造的基本点应该会包括,一,产品的应用场景;二,功能实现展示效果;三,投放市场的流程结构。
在这接近1.0的版本真正可投产之前,还需要足够全面和数据量的建模和测试,其一,验证基本的功能点可用,其二,是为了不断测试体验出其欠妥的地方,加以改进。这个过程不仅在发布之初,而且势必在发布之后的运营过程中不断滚动推进。
版本的最终部署,有一种专业术语叫做,平滑部署。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很难摸索出什么门道来。猜测一下,应该是指产品的上线,需要具备整体观,保证各个模块的需求在同一时间段能够作为同一版本部署上线。上线的bug重现,或者新需求的提出,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应当具备一种快速响应规划的能力,即使是简单的一个需求,应能穿透到大局观,多想想这是不是未来牵扯到大版本改动的需求。开发的过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敏捷方法,应该是对小而多的需求而启动,一种是瀑布式的开发,应该是对大而不频繁,不够明确的需求,甚至需要重新考虑到产品的创设之初。
网布式的团队合作产品管理上,创业型公司和大公司也不尽相同。创业公司可能更多的在于如何掌控亮点,如饿了么相比于其他电商类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外卖。对于大公司而言,产品已经逐渐定型,应用场景也逐渐稳定化,如何创新,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是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展,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也可能是不断兼并小公司的创意产品,让自己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所以,对于在大公司的产品经理,需要学习和展示技能的方面应该是更全面的。
且看目录纷呈-产品产品的鉴赏在启示录中,提及了苹果公司,我猜测,启示有三:
一,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创意;
二,如何让产品的品质比竞争对手有几个数量级的差距;
三,如何让产品充分盈利,即使价格昂贵到产品有可能成为小众产品。
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之中,不乏一些奇葩的,罕见的见解,这并不奇怪,《启示录》中用了一个词,叫:提防。可以理解为,避免罕见,即要赋予全面。让产品的应用覆盖面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地注重细节。想堵住客户的臭嘴,必须给他们好到发甜的体验感。新瓶换老酒,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可能也是对付这种需求的办法?换一种方式让客户去体验,角度不一样了,客户的需求体验感可能会在另一个思路下解决了,其实可能只是操作方式不同而已,其实现的本质,根本没变。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不能骄傲,更不能以此为借口,不断搪塞客户的胃口。体验者对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应该是有个因未知而恐惧,因甜头而贪婪的过程,抓住这种心理,对于产品的设计,是否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呢?细化而言之,把体验者的情感更细腻话,从抵触到接纳,喜欢上,每一个时间点都有不同的情感世界,连起来就是一条可掌控的曲线,这样一来,产品设计者可以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感触点加以引导,逐渐地,耐心地,把客户一点一点地融入爱情包围圈。这种直抵人性的过程,对于产品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至少,产品必须具备可用性(功能上)和美感(体验舒服度),同时,还要求产品对大众的服务范围,应当是跨越地域性,时间性(使用年龄层)的,从传始之初的1.0纯功能版本,发展到企业级,甚至平台级,这期间的进步,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一定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企业版应该会更注重以本有产品自我为核心,完善本有产品的体感感,对于平台产品的打造,本有产品有可能已经渐渐地失去尊主的地位,而出现了多个核心的功能,并且连上了其他优秀的可合作产品接口,有世界大一统的融洽感。
体验,是多维度的聚焦末了,书中提及了最佳实践经验,和关于产品经理的反省清单,未读之前,同样留下我的一点想法,看看舐读之后,是否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最佳实践经验:
1,纵向体验,即数量级上去挖掘客户需求,尽可能地覆盖市场的需求心声
2,横向体验,即不同时间上操作产品,包括不同年龄层的切面,不同季度,时间上的另一切面。
产品经理的反省清单:
1,今天,你尽你最后一份努力发掘到最细节的需求了吗?
2,今天,你把需求背后本质的整体观理解透彻了吗?
3,今天,你对设计的产品真正满意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