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看了贾导昨天上映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影片的名字很有诗意,初看也会让人不明所以,看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特质,不如它原来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文学》来得更实在。电影的拍摄在2019年7月份就杀青了,延后了两年时间才上映,在时间上有点过度滞后了,柏林电影节2020年2月上映,比国内早了一年半时间,不知何故。
影片的分类是纪录片,不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篇影像文学作品,只不过这些影像素材全部来自现实展示和回忆,而不是刻意的虚构。另一方面,拍摄的年度跨越70年,所以很多影像部分,更多是依靠老人的记忆来填充。有关当下年代的部分,则较少涉及,更多是通过市井的日常场景展开。
电影采用章回的小说体结构,同时采用每一节的主题词来构建意义,构建年代的情感中心,同时引用相关作家的重要诗句作为点金之笔,更凸显出其文脉。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到后半段梁鸿回忆父亲、姐姐的片段,由于有对生存艰辛和生活体验的铺垫,更容易唤起对过去年代,父辈一代养育后代不易的共鸣。此外,对吕梁文学季的剪影是浮光掠影式的,不过文学二字,浓缩了此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和探索的方向。
多年前,看贾樟柯的电影,多少是因为电影在国外受到欢迎和高评价,但是现在再看这类现实题材,更多是钦佩作者本人对艺术自觉的坚持。在电影业总体上是娱乐取向的大环境下,还能够坚持自身作品的美学特点和现实意义,实为不易。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散文诗,而不是心灵史诗。我觉得注重写作现实题材作品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