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公开课。
按照要求:我穿了工装,要求学生穿了校服。可能真的不一样,自我感觉正规、严肃、庄重 ,学生们整体看上去也显得整齐、美观、大气。
今天我讲的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想:这篇文章太适合朗诵了!因此,指导朗诵是一大块儿。文章写得美,赏析是一大块儿。但我没想到文本的理解,也是一大块儿,特别是下片,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上边花费了比我想象多的时间。
还有就是今天的导入,我引用了孟晚舟回国在包机上的感言:“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由这两句体现出来的情感导入了新课,但在我文章讲完之后,我没有想起来和导入语再联系,再对比,这算是不完美的地方!如果对比一下,一方面是可以让讲课的结构做到前后呼应,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上升一个层次。
看来在以后的备课中,考虑的问题应该再全面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