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写作法一书中,作者提到了素材的运用。许多教写作的老师告诉我们去模仿优秀作品,而这本书的作者不提倡模仿别人的作品。
专业的作者日复一日、殚精竭虑写出来的匠心独运的文章,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模仿的。虽然这些文章随处可读,但是大家要将这些作家的文章当作范本的话,模仿难度太高了。虽然想模仿,但是很难模仿,这才是很可怕的地方。所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写。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结构技巧,讲究开头、过程、转折和结尾,一般用于写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然而在商务场合,往往会要求先说结论,那么这种结构技巧就会违背商务场合的叙述要求。
请记住,我们需要的是“必要的信息”。
不要模仿“好文章”
尽量不要使用拗口的书面语。
不要太在意起承转合的架构和语法。
决定写的内容之后,就立刻去搜集素材。
我们之所以写不出来,文章写不长是因为我们缺少素材,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需要的是“必要的信息”。 不要模仿“好文章”。 尽量不要使用拗口的书面语。 不要太在意起承转合的架构和语法。 我一直不喜欢新媒体文章,就是感觉所有的文章像被焊死在一个铁框牢笼之中一样,固定的模板,固定的框架。
决定写的内容之后,就立刻去搜集素材。
唯一没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从不写作的人。
——威廉·哈兹里特
(英国文艺评论家,代表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写作的真相就是,写作永远不可能完美。你有写出世界上最垃圾文章的权利。
与“如何写”(写作手法)相比,“写什么”(写作内容)更重要。
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而是文章的内容。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只是通过罗列素材就可以构成文章。
不要考虑“如何写”。
集中于“写什么”
收集独立的事实、故事情节和数字。
把充满魅力的素材总结为“表现”。
写长文章的时候多收集素材。
难度就在于素材的收集与运用,素材要用在合适的位置,来诠释相对应的观点。
每个有勇气提笔写点东西的人,都值得我敬佩。
——E.B.怀特
(美国作家,代表作《夏洛的网》)
一定要养成在收集素材之前,确认文章的真正写作目的的习惯。如果能够看到真正目的,自然就能找到有针对性的素材。素材就是“同事所不知道的个人爱好”“偷偷发现的公司周边好吃的午餐店”“家中经营着延续了九代的老理发店”这些。
首先是找到写作的真正目的,然后是收集正确的素材。
搞清楚写作的动机
你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
不要写面向所有人的文章。
确定具体的某一个读者。
无法确定目标读者的情况下,将某个熟人确定为读者。
搞清读者的兴趣和知识水平之后再开始写。
尽力去收集素材
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
——尼古拉·布瓦洛·德普雷奥
(法国诗人,代表作《诗的艺术》)
写几千字、有一定内容的文章,需要几天至一周的时间。
在确定目标读者、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之后,立刻开始寻找素材。
花大量时间尽量收集大量素材。
写一篇短小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被要求马上开始写,也要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立刻着手收集素材,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
要写几千字、有一定内容的文章,需要几天至一周的时间。在确定目标读者、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之后,立刻开始寻找素材。花大量时间尽量收集大量素材。写一篇短小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被要求马上开始写,也要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立刻着手收集素材,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
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录自己的体验、内心的感受和见解。
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快速地写作。
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动笔写的话,不仅费时间,还有可能写出晦涩难懂的文章。
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融入文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写作速度,还可以让文章充满说服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录自己的体验、内心的感受和见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快速地写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动笔写的话,不仅费时间,还有可能写出晦涩难懂的文章。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融入文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写作速度,还可以让文章充满说服力。
将素材按逻辑顺序进行排序。
文采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辞藻。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法国小说家,代表作《人间喜剧》
反复检查逻辑是否合理,
一挥而就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却往往是一挥而就的。
——本·琼森
(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福尔蓬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