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是一个值得让人反复琢磨和回味的电影,有两点让我感到深刻:1、人在彼此之间的“成见”中相互塑造;2、电影中的不同人物很像人生不同阶段的平面展开,被成见束缚着也在不断改变着,但始终面临选择。即使时光倒流,让我们重新经历每次的选择,每个人都未必能够经受住考验。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1、人在关系中被塑造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映照出自己。试想,人从出生开始不与人接触,是没有“我”这个概念,会认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也是哪吒刚出生时,变身魔丸的状态。但哪吒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的爱就像一面镜子,他从母亲的眼睛里能够看得见自己,所以即使在魔性发作的时候,也能看到自我,感受到自己是被爱护的、是被接纳的。
在关系中映照出怎样的自己,决定了怎样看待自己。哪吒在被申公豹告知自己真实身世的时候,认为所有人都欺骗了他,他十分愤怒。这段与申公豹的这段关系中,映照出哪吒身上的“恶”。但在哪吒得知父亲愿意用生命去保护自己的时候,他知道了父母始终在保护他,始终没有对他失去信心。正是父母这种无条件、全然接纳的爱,让哪吒感受到自己始终是好的,即使是魔丸也是值得被父母爱的。正是父母这种无条件、全然接纳的爱,让哪吒的内心有力量去挣脱命运的安排,明白了“魔丸不是自己的选择,但以后的路要自己选”。即使自己是魔丸,也是有选择的——绝不任命,用自己的命自己去扛。这种态度是“自己以前是魔丸我认了,但绝不任以后继续做魔丸的命”,而形成这种态度的力量源泉,正是父母给予的无条件、全然接纳的爱。
反观敖丙,虽然身为灵珠,却背负拯救龙族的使命,这种使命是承接家族的命运。敖丙的父亲与哪吒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恰恰相反,李靖是牺牲自己保护哪吒,龙王是让敖丙牺牲自己拯救龙族。一个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一个是让孩子满足父亲的期望。内心围绕父母期望的孩子,不知道或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这样的人潜意识中会用“父母的期望”去衡量事物,父母喜欢的,我就喜欢;父母认为好的,我才觉得好。把自己的感觉黏在别人身上,会极其在乎外在评价,会形成是“假自我”。
人只有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才能够抛开成见,真正去应对世界。哪吒在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守护下,看到自己“无论怎样自己都是好的”,看到自己“即使是魔丸,也是值得父母用生命去守护的”,在与与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映照下,哪吒形成内聚性自我。关于内聚性自我,胡科特有这样一句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形成了内聚性自我后,就可以经受外界环境惊涛骇浪一般地拍打了。人只有形成内聚性自我,才能将自我与“成见”剥离,否则,自我就像大海中的小船,被“成见”这样汹涌澎湃的海浪任意拍打漂泊。
2、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只有自主意识能够帮助我们走向光明。哪吒经历了太多的成见,在父母的爱护下,他始终遵从本心的选择,虽然经历了困惑,但他没有被成见所诱惑和误导,最后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需要面对太多的选择,比如电影中,太乙真人在被酒所诱惑前,是有选择的;敖丙在杀村民前,是有选择的;就连申公豹被成见所误导背叛师傅时,也是有选择的,只是他选择了相信外在的成见。
我们的内心极易被外界所诱惑和误导,在诱惑和误导之下是被动跟随。我们的内在隐藏着很多黑暗,假如让时光倒流,又有谁能够确保自己一定能够经得起诱惑呢?每一刻,我们都面临选择,也正是选择定义了我们自己,在这条路上别无他法,只有通过一次次地自主选择,去成为自己;虽有可能经历苦难,但会一步步地走向光明。
我们的一次次选择定义了我们自己,在每次选择的一念之间,是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