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作者: ICE蝈蝈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23:51 被阅读23次

    《透过结构看世界》

    这种结构源于人们过往的学习与经历,它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时刻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在做决策的时候,人们看待和分析问题采用的不同思考结构,决定了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思考结构让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某些方面,同时也会淡化问题的另一些方面,让其隐藏于我们的视线之外。

    思考清晰、表达有力,生活清爽、工作高效”。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学家鬼谷子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透过结构看世界”这个命题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具体事物。

    二是人的思维能力。

    三是思考的方式,即看世界的工具。

    “结构”就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事物成为一个有机体,或曰“系统”。

    从哲学的角度说,空间与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事物都在空间中存在,在时间中发展,其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必然性。

    事物内部的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不但要认知其结构的构成,还需要弄清其间的关联,把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即所谓“系统”。

    系统就是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看待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不能静止地看,要使其结构合理,发挥出整体的最大功效。

    认识了事物的结构,从中把握了它的本质、关键,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就要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呈现在他人的面前,这同样需要我们认知讲话、做文章的结构。

    如果改变了事物内部结构的位置、排列顺序等,那么事物的性质也会变化,导致事物的发展或新事物的产生。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心智模式中的思考结构和表达结构,就会改变我们思维的效果和表达的效果,而这正是透过结构看世界的任务。

    “一分为二”的基本内容与原理包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可分的;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有主要的矛盾方面与次要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切事物都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斗争性为事物的同一性(转化)创造条件;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进程;矛盾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等等。因此,学懂弄通了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一分为二”。

    纵向与横向交替分析事物的结构,层层分解,步步深化,探究其中的关联,遵循的思路与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运用一分为二。所以,从哲学的角度说,透过结构看世界,依据的原理是唯物辩证法,是一分为二。

    “教学”首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教”,二是“学”。这是“教学”结构的两个分系统。这是对其第一个层次结构的分析。“教”包括“教师”(主体)与“教授”(教学内容,即教学的客体)两部分。“学”包括“学生”(主体)与“学习”(学习的内容,即学习的客体)两部分。它们是“教学”结构的四个子系统。

    结构分析的实质是透过整体事物的构成,揭示其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内化为分析思考,外化为思路表达,所以透过结构看世界,可以让我们目明、心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善讲、善写。

    透过结构看世界,其实就是从总体到局部

    运用结构思考力看待事物时,首先把事物看做一个可以分析的整体,然后透视其具体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联,强调的是“先总后分”,从而把握住事物的关键本质与问题的核心,

    所谓结构优先指的是:在信息呈现环节中,有结构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记忆和传承,因此有结构的信息被优先选择。在认知心理学中的结构优先效应包含了词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构型优先效应和字母优先效应等,

    结构优先效应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现象,它可能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和加工水平,目前在学术界也没有完全探索清楚。

    结构化的信息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倡导透过结构看世界的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

    人生有两大主题,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才;人贵有德,做事先做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才兼备”。厚德载物,“德”是“才”之基。

    善思、善讲、善写的人才备受青睐,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凡是在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

    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两大类。

    被称为中共“一支笔”的胡乔木。他在延安时期被毛泽东发现,后来成为毛泽东的著名秘书,并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他就是毛泽东从当时的解放日报上看到其写的一篇文章而被发现的。

    战国时期的韩非,他的文章由韩国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读了他的《孤愤》、《五蠹》等文章之后,大加赞赏,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他交谈,韩非虽然有严重的口吃,说话结结巴巴的,秦王却非常欣赏他。但由于遭到丞相李斯的嫉妒与陷害,韩非被李斯害死在狱中了,秦王后悔莫及。

    《鬼谷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意思是:眼睛最宝贵之处是善于看,耳朵最宝贵之处是善于听,心思最宝贵之处是善于思考,这样才能有智慧。用纵观天下的眼睛看,天下的事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广听天下的耳朵听,天下的事就没有听不见的;用思虑天下之心去思考事物,天下的事就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我们对事情了如指掌了,才能做到提出的预见、谋划的计策都能得到实现,人家对你的话和见解都能够容易接受。

    1955年,罗伯特·卡茨在其“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中,提出高效的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一是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二是人际性(Human)技能,三是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

    概念性技能是指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物质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本质联系,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人们的知觉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累积起来的,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会感知世界。

    (2)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动的,不会被动地接受这些刺激,而是能够主动地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复加工,从而形成思想、意识、观念等,并储存在大脑 “信息库”之中,形成记忆。概念则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的概括。

    (3)人脑经过多次认知,会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这种刺激的组合即为认知模式或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图形是什么,并将之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相应的范畴,并加以命名。人的认知模式其整体结构在识别事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结构优势效应。

    (4)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进行的,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能够把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推进到对另一组现象的了解。解决问题(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行为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这些基本原理表明,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性,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这些基本原理表明,人的心理形成过程及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与人们的心智模式相吻合的。

    比较经典的网络模型包括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1.层次网络模型:认知心理学中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Quillian提出的认知心理学中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这个模型最开始是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而提出,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

    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层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则存储于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

    激活扩散模型也是一种语义记忆模型。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是以语义联系或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人的心智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形成过程,二是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做出判断、决定的过程。

    1.心智模式存在欠缺

    (1)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经验、观念、知识、价值观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当外界的信息(个性)刺激人们头脑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演绎推理的,是用已有的结论推导出个别事物的结论,而个别事物是千差万别的,都有其特殊性,因而其推论出的结论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甚至偏差很大。

    (2)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本身有偏差,即人们拿来比较事物的“标准”本身是有条件的,当用有条件的“标准”衡量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时,自然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

    (3)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假象,人们对其认知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完毕,况且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复杂的事物,需要多次的实践过程才能把握其本质,凭已有经验瞬间就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4)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相对的。

    (1)思考结构是隐性的,往往很难被觉察看到。

    (2)思考结构往往是不健全、不完整的。

    (3)思考结构很难改变。

    马克思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剖析一下对手或自己的思考结构,弄清楚对手心里是怎样想的?在调查的基础上,多做几次反思,重构自己的思考结构,修正自己的经验与观念,那么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及结论会更准确,解决问题也更有成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一、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

    第一步是理解,即觉察自己和他人思考结构的存在,然后评估这样的思考结构是否符合现在的客观环境,要求人们将日常生活中不曾留意的思考结构显性化,

    二、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第二步是重构,当现有的思考结构不能符合客观环境时,我们需要针对眼前的问题或决策重构一个合适的思考结构。

    三、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第三步是呈现,当我们已经重构出新的思考结构后,需要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现有的思考结构,从而更直观地让自己和对方能够理解,即结构思维的形象化。

    “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帮助人们察觉并改善自身思考结构的思考艺术。通过结构思考力‘理解、重构、呈现’方法的循环运用,我们可以从结构的视角更全面、清晰地看待和认知事物,有效改善思考质量。”

    隐性思维是不太容易传承的,那么在工作当中,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思考和表达不能只是意会,必须清晰明了。

    识别概括技术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我们首先找出了所有文字片段里的观点性语言,其次又找出了事实和描述类的语言,识别信息中的事实与个人观点或判断(包括理由和结论)。

    第二步,判断。事实支撑着不同的观点,判断事实与观点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第三步,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所有内容。

    一、识别—识别信息中的事实、理由及结论

    1.确认哪个观点是结论

    结论在结构思考力当中也被称为“中心思想”。它首先是个观点,其次需要被别的观点(理由)或事实支撑,否则就不能称为结论。

    (1)线索1:寻找结论的指示词

    • 通过关注重点的指示词来判断结论。指示词包括:

    • 因此

    • 表明

    • 由此可知

    • 由此得出

    • 因此可以断定

    • 我要说的重点是

    • 显示出

    • 证明

    • 告诉我们

    • 问题的实质是

    • 所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达一定会应用这些词语,不过这些词确实为我们找出结论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2)线索2:关注几个重要位置

    要格外关注几个重要位置,比如表达的开头、结尾,如果是文章的话,还要格外关注段落的开头及结尾处,这些地方都是比较容易呈现结论的地方。

    (3)线索3:问一问“所以呢”

    尝试着问一问“所以呢”,会有助于找到结论。

    2.找出支持结论的理由

    (1)线索1:寻找理由提示词

    理由是在对结论进行解释,所以与寻找结论类似,理由也会经常藏在一些理由提示词的后面。比如:

    由于

    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事实

    鉴于

    有以下材料支撑

    因为证据是

    调研显示

    第一,第二,第三

    ……

    (2)线索2:问一问“为什么呢”

    找结论的时候要问一问“所以呢”,其实结构思考力是从下往上找结论。而找理由的这个技巧与找结论的正好相反,是已经确认了结论是什么找对应的理由,所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呢”。

    (3)戴上“白帽子”看都有哪些事实

    找出事实的技巧跟找出理由的技巧类似,因为事实是用来支撑理由的,就如同理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一样。

    二、判断——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不再做人云亦云的菜鸟

    第二步就是要找出结论、理由和事实的对应关系,并画出结构图。

    三、概括——一句话概括主题句,迅速变身职业达人

    概括是接收信息的最后一步,我们接收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做到听清楚、说明白,可以用最精练的语言对得出的结构进行概括。

    树立透过结构看世界的正确理念

    一、站在全局看局部

    首先我们要先从整体上看待事物,从全局看事物,即先看事物的全貌。

    杜甫的《望岳》诗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毛泽东在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告诫我们:“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第159、160页)

    免不了从局部看问题,一是人们站在全局看局部的观念不强,二是看问题的方式有缺欠。其主要原因如下。

    (1)常人的思维惰性。

    (2)思维方式的直线化。

    (3)人们在科研中习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

    认识事物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紧密过程,是用“联系”的辩证观分析事物的过程。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其内涵是: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性联系,要通过外部的多种多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l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