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有一条是——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经典巨著《古兰经》九十一章中也写到:“凡培养性灵者,必定成功;凡践踏性灵者,必定失败。”
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对我们的启发是: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出生后,到底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我不知道,但是,有三大天性,是所有的孩子共有的。这三大天性就是:好奇、好玩和好胜。
父母如果能够顺应天性,利用孩子的这三大天性来教育培养孩子,一定可以做到事半而功倍,父母不仅可以很轻松把孩子培养的极其优秀,而且教而无痕。反之,如果父母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仅很难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且对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历史上那些非常优秀,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在培养他们的过程当中,就是充分利用了孩子的这三大天性。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看那些天才的父母们是如何利用孩子的三大天性,来教育培养孩子的。
天性一:好奇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即便是天性泯灭殆尽的成人,也依然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不信,你可以随便回忆一下,在大街上只要哪里发出来异样的声音,或者有一群人扎堆在那里围观什么,而你刚好从那里路过,你一定会不由自主的张望过去。你的可能会很好奇:他们在干什么呢?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呢?
孩子好奇心尤其重。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刚出生的婴儿,他在醒着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指头伸到他的面前,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去伸手抓你的手指头。如果你再换成一个彩色的小铃铛,边摇边在他面前晃动,婴儿的视线一定会随着你手的移动而移动。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都有极强的好奇心。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其次,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就相当于在孩子的身体里,装上了一台核动力的发动机,可以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永不衰竭的超强动力,加速孩子的成长、成才,使孩子终其一生都保持着极强的求知欲。
相反,好奇心被抑制的孩子,就像一辆燃油即将耗尽的破车,在路上缓慢的颠簸前行,随时都可能抛锚。
哈佛大学评价学生的15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好奇心。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作家……比如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苏东坡、王阳明……无不都是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
众所周知,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生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完全是得益于外祖母对他的培养,对他的好奇心的精心呵护。
牛顿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随后,他的母亲又改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牧师。三岁时,牛顿便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牛顿特殊的经历,外祖母特别疼爱这个外孙,对他的教育更是加倍重视。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牛顿小的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经常缠着外祖母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问的很多问题,有时候令外祖母都感到很头疼。一次晚上,牛顿看着星空,问外祖母:
“为什么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又不圆呢?”
“这个——”外祖母被他问住了,她看着牛顿说,“孩子,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等明天我看看书再告诉你。”
于是外祖母找来了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书,戴上老花镜,吃力的看了起来,然后再告诉牛顿。
还有一次,牛顿又问外婆:“为什么镜子里面会出现人影呢?”
外祖母又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她又找了一大堆书带上眼镜,吃力地翻阅。但是,她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书,依然不知道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便对牛顿说:“孩子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来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书上也没有讲,你还是自己去找答案吧。”
于是,牛顿就整天对着那面镜子发呆,他在镜子前,转来转去想找到什么,有时候又在那里深思着。小牛顿想:“一定是镜子里面藏着什么秘密,要不然,怎么什么也找的到呢?”
于是小牛顿,转身找了一把小锤子,对着镜子敲打起来,只听一声脆响,镜子碎成了一堆。牛顿在碎片里面什么也没找到,一看镜子被打碎了,小牛顿吓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外祖母听到了响声,出来一看,叫道:“老天,你在干嘛呢?”
“外婆,我在找秘密呢。可是,里面什么也没有。”小牛顿失望的说。
外祖母没有责骂牛顿,而是摸着他的头说:“你没受伤吧?怎么样,你找到答案了吗?”
小牛顿摇摇头。外祖母又轻声说道:“以后做事情要多动动脑筋,千万不能莽撞行事,好吗?”
牛顿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要来责骂牛顿,外祖母拦住她说:“一块镜子算什么,这孩子有这么强的好奇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母亲才作罢。
正是由于外祖母这种正确的教育方法,牛顿一生都保持了极强的好奇心,对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都如饥似渴的学习和钻研,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再来看看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也对一切都表现出来,极强的好奇心。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一次父亲正在锯一棵树。爱迪生摇摇晃晃的走过来问:
“爸爸你为什么要锯这棵树呀?”
“爸爸要用它来做一个柜子。”
“那你锯的时候,它会不会痛吗?”
“哦,孩子,它不会痛的。”
“它会流血吗?”爱迪生又问。
“不会流血的,它的体内没有血。”
“为什么它的体内没有血呢?”爱迪生眨了眨眼睛,疑惑的问道。
父亲不耐烦起来,对爱迪生摆摆手说:“去!到那边玩儿去,爸爸正在忙着呢!”
小爱迪生很不高兴,闷闷不乐的走到屋里去了。母亲看到爱迪生撅着小嘴,走过来摸着他的头问道:“孩子,你怎么啦?”
爱迪生摇摇头不说话,只用小手在椅子上不停的摸着。
“孩子,有什么心事和妈妈说说。”母亲拉着爱迪生的小手说。
爱迪生抬起头看着母亲,问:”妈妈为什么树的体内没有血液呢?”
母亲笑着说:“因为它是植物,不是动物呀。”
“那什么是动物和植物呢?”
“哦!你瞧,咱家的小狗就是动物,因为它会自由走动。而那棵树不会自己走动,所以就是植物。”
爱迪生高兴的叫道:“我知道了!小鸡是动物,椅子是植物!是吗?妈妈!”
母亲笑着说:“小鸡是动物,但,椅子不是植物。”
”为什么呢?”爱迪生问道。
“植物都是长在土里的。像小草、花儿,还有柳树、杨树,他们是不能离开土地的。”
“为什么小鸡不长在土里,小草就长在土里呢?”
“孩子,你把妈妈给问住了。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明白。他们正等着你长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呢!”
由于换了猩红热,爱迪生一直到八岁才进入学校读书。由于他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很不得老师的欢心。
一天,老师上课时问:“昨天教的26个字母,你们都记住了吗?”
同学们都点点头,爱迪生却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是26个,而不是27个呢?”
老师先愣了一下,不知怎么回答。于是瞪着爱迪生说:“26个字母,你记住了没有?”爱迪生摇摇头。
老师很生气的说:“昨天不是让你回去记了吗?你都干什么去啦?!”
爱迪生怯怯的说:“为什么要把它们记住呢?昨天,我在想这些字母是从哪里来的?老师你能告诉我吗?”
老师简直要被气疯了!对爱迪生吼道:“你真是个笨蛋!26个字母都记不住,还哪儿来这么多傻问题?!”
爱迪生很委屈,回到家里问她的母亲:“妈妈,我是不是很笨呀?老师和同学们都这么说我。”
母亲说:“孩子,你别管同学们说什么,他们还小,不懂事。”
“可是连老师也这样说。看到了吧!”爱迪生的父亲插话道:“这就是你所谓的孩子的智慧!”
爱迪生的父亲,也一直对他提出的问题很反感,听到孩子回家这么说,就附和起来。
爱迪生的母亲有些生气,大声说道:“这不是我孩子的问题,是老师的教育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得了吧,那么多的孩子在上学呢,就你的孩子特别!”
“我相信我的孩子的天赋!不能让这样的老师和教育毁了他!”母亲坚持道。
由于学校的压力,同时也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三个月后,爱迪生就彻底离开了那个让他感到压抑的地方。母亲为他借来了很多的书,亲自教她识字,学知识,还教他各种实验操作以及手工制作。
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下,爱迪生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各种知识,最终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
这位伟大的天才在成年之后,平均每两个星期就申报一项发明专利。他一生的发明,登记在册的有1300多项,包括建筑、通讯、电器、机械、化学、地质等各个领域。有专家统计,如果算上没有申请专利的,总共超过2000项。
爱迪生晚年回忆他一生的时候,深情的说:他的成功,完全是母亲赋予的。
再举一个例子。
亨利·福特是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大王。他小时候对各种机械都非常好奇。
有一次,小福特偷偷的将父亲一只极其名贵的怀表,拆的七零八落,为此还被父亲揍了一顿。但,这依然阻止不了他对机械的好奇。任何新鲜的物品一到家里都会被他拆的支离破碎。
他的父母为此大伤脑筋,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俩去当地的一家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机构,咨询专家如何应对。专家告诉她们,孩子喜欢拆东西,说明孩子很聪明,有很强的好奇心,父母不仅不应该遏制它,还应该好好的培养。夫妻俩接受了专家的意见。
回到家后,福特的父亲还亲自买了一块新手表,拿给福特,并且告诉福特:“孩子爸爸不该打你,特地向你来道歉呢。你喜欢研究机械,爸爸把这块表送给你,你去专研吧。”受此鼓励小福特的研究兴趣,如火山喷发一般。
为了支持他的研究工作,母亲为他买来了好多机械制造方面的图书;父亲为他买了许多工具钻孔机、锉刀、螺丝等等。有空的时候,父亲还带着小福特去外面看各种机器。
一次,他们来到了火车站,小福利特第一次看到的火车,立刻对这个庞然大物有了兴趣。他绕着火车头,兴奋的转来转去。从此,小福特迷上了火车,他经常去外面看火车过路的情形。这个喷着蒸汽,拖着长长尾巴的庞然大物,引起了小福特极大的兴趣。他又开始对蒸汽机认真钻研起来。
后来,福特全身心地投入到汽车制造领域,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大王。罗斯福总统曾经评价说,他是将美国装在轮子上的天才。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好奇心对人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父母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就像呵护孩子的眼睛一样,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一定要大加赞赏,并耐心的解答;对于回答不出的问题,也绝不能敷衍了事,要鼓励孩子,让他自己努力去探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
被好奇心这根魔杖点中的孩子,必将大有作为!
(注:文中部分故事摘自《哈佛伟人家教》「美」威廉·贝内特 著 小伍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