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教育心理学,封面很熟悉,想起了另一本心理学著作--《社会心理学》。打开书翻看目录,挑了自己感兴趣的第八到第十一章开始阅读,而第八章关于“动机”的内容感触最多。
动机是学习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它使人们开始行动、继续行动,并且决定人们的行动方向。动机动机的来源有很多方面,可以是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以来源于任务的内部特征,还可以是外部特征。书中一开头举的例子上课时,一位历史老师装扮成华盛顿,学生们扮演各个州政府官员,对制宪议题进行会议讨论。学生们对这种形式的教学兴致很高,加上被老师表扬肯定之后,学生们更愿意学习这门课了。这个例子就包含了任务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的动机。与动机相关的理论很多,它与行为和需求相关,归因理论和期望值也会影响动机。所有的动机里面,成就动机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目标等方式,来提高内在动机。教师也可以通过阐述期望获得的结果;明确、及时而频繁地反馈;提高奖励价值以及表扬等方式来提高动机的外部诱因。
对这一章节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了四年多的老师,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是很困惑。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更强烈,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没有学习的动机。对于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刚进入这一行业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我的困惑,比如我会去请教从事时间比我长的老师和领导,也会上网看书查资料。当时得到了一些答案,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根据这些兴趣去寻找突破口。比如,我了解到一个学生喜欢某个明星,我会在上课经常提到这个明星,并在讲课过程中插入这位明星好的方面,比如他曾经在联合国用英文做了演讲,你的偶像这么厉害,你还不快向他靠拢。最开始有点用,因为这个明星,学生会有点兴趣,毕竟这是她的偶像。但是时间长了,她也免疫了,会觉得这也没什么,明星就是比普通人厉害,自己做不到也正常。另外还有一些措施,比如用电影或者歌曲,以及玩游戏等激发他们的兴趣,效果都甚微。后来在尝试了一些办法之后,虽然还是有疑惑,但没有什么效果之后,就渐渐放弃了,不再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上课除了夸奖学生之外,主要的动机都是来自学生们自己。而他们的动机,只有个别的动机是来自自身的,大多数都是被父母逼着来学习的。所以,这类学生上课基本上也是没有太多收获的,而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成就感。曾经有一个学生虽然成绩中等,但是很听我的话,上课也非常认真,每次给他上课都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下了课都还不想结束,他的成绩当然也提升了不少。
看了书中的讲解,一些是以前有所了解的,还有一些感触比较深。一是关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了成长需要和缺失需要。当一个人确实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是不会想要去寻求成长需要的。这个缺失需要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也指爱和尊重的需要。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上课从来不说话,课下跟父母会交流。询问了班主任,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母平时太忙,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都很少,有一次班主任叫了学生的小名,学生开心了一整天。这样的学生不缺物质需要,但是缺乏爱,所以上课不说话,也不会想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是我没看书之前并不了解的。另外,也想起了朋友总提起的大仲马说的一句话:不爱文字的女孩就会爱美食,我想这和需求也有关系。如果缺失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去寻找成长需求了。二是关于确定诱因的价值的。书中提到当教师说“我希望你们都能保证交上科目笔记,因为它们关系到科目成绩”时,教师动机假定是: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一个有效的诱因。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一些学生可能对分数并不关心,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父母并不关心他们的成绩,或者他们的成绩一直很差,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也就认为成绩不那么重要了。一直以来,关于教师的假设也是我的假设,看了书才反思,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认为成绩重要。所以,这句话不一定对所有的学生都起作用。
只看了几章就感觉有了收获,相信书中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去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