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谈恋爱的公私属性”,后来发现自己对这个命题理解得不够透彻,也没有恋爱的经验,也不是什么恋爱大师,就放弃了。
想写一些自己的焦虑,发现也没有必要,也就不想写了。在我这个年纪,最大的困境不是工作,而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我们父母。这两年能够很明显感受到父母的身体在变差,老得也越来越快。而自己却依然一事无成,处于无工作状态,也没有储蓄。
而父母的焦虑会无形中传递到我们,而该如何去理解他们的焦虑呢?我们能准确理解他们的情绪和担忧吗?他们的困境我真的能够理解吗?
昨天看到有人表达她的观点,认为和父母保持距离,越远越好。我无意评价她的观点是好是坏,以她的经历表达这样的观点,是不难理解的。
问题是我们真的很难和保持距离,从我们一出生,就和他们的生命产生联结,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愿意承认,这都是客观事实。一段人际关系,如果让你我轻易割舍的,说明这段关系不重要,或者说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做看似更独立了,但是会产生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从哪里来,从而影响到我是谁。在我是谁的角色关系中,我们是子女的角色板块会有缺失。
进一步说,我们和父母保持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度距离。这个点,适度的范围是模糊的。关键语词一旦模糊了,也就说明这段信息是无效的。
近些年来,社会的迁徙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也危及到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难道躲着他们一辈子吗?我承认的确有一些非常不合格的父母,从来没有爱过自己的子女,从而让子女怨恨他们。但是大部分父母还是爱护自己的子女的,可能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比较另类,隐晦。
我们父母也到了中老年,人们的末期阶段。他们在时刻面临着死亡倒计时,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他们的身体状况。
他们的人生困境更加艰难,他们想趁着健在,为子女多积蓄一点实力。虽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不用焦虑我们子女的人生,但是焦虑了一辈子,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改变的。
人情和事理,从来就是相悖的矛盾体。我们通晓事理,却很少考量人情;或者懂得人情,就难以通事理。主观和客观,从来都是糅杂在一起的。
“相爱没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她的脾气。”
对于父母,我们做子女的从来没有他们为我们做的多。什么时候做到真正地问心无愧,也就是我们可以真正放下这段人际关系的时候。
了解我们自己想要什么,这只是最基本。而了解别人具体地想要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经历背景,乃至具体细节等,这才是最困难的考验。
想要练就读心术,前提条件是懂人性、人情、人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历练,才能学来的本领。
读心术的第一层境界,就是了解精通我们自己的内心想法。无论是我们生理的,还是心理的,精神的,这些都要精通。而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也是最真实的观察对象。
人类所有的一切知识,也都是为了解答“认识你自己”这个哲学的终极命题,即六经注我。
观察、记录我们思维的思维(过程),联结我们和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即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与人类最优秀的那一批哲人和智者交朋友,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让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我们遇到的人生困境,他们早已洞见,以他们自己不被时代理解的方式去践行,以身证道。
站在我们身后,还有最优秀的一批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条路是可行的。
当我们没有信心时,不妨回头看看他们,去和他们对话,照见真我。
说得有点多了,大道至简,理解起来才是最复杂的,就说这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