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在想学素描的事情,如果说回顾过往的人生,有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有些后悔的话,估计就是读书的时候没有坚持把画画学下来。
小时候喜欢看漫画,连带的也喜欢画。虽然是些稚嫩的作品,也早扔到了故纸堆里,但是那时候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天赋不在于我画出的结果有多好,而是在画画的过程中会让我觉得无比的享受:戴着耳机听着歌,在一方小桌上拿着笔画画就能愉快的度过一天。
上了几次课,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也很简单:影响学习。
那时我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结果,但是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不能变现的学习内容,就是没有意义的么?
我知道,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60多年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但他的“相对论”正焕发着不朽光彩。他的一句关于“生死”的话,却曾震惊天人——“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他还说过:“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纯净,好像早已存在于宇宙中,等待主人去发现。”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情愫深厚。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他总与提琴为伴。不管何处,无论场合,这琴就在身边。即使在他经济困顿,婚姻失败,蜗居斗室的1905年,也留下一张拉小提琴的照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6356/e8ad1ddf441f2302.jpeg)
也许伟大的相对论都无法给他带来的慰藉,小提琴却可以带给他。
乔帮主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时候讲到了他在里德学院学书法的故事:
“我学了serif与san 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版印刷伟大的地方。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那很迷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6356/5481ecd95b3d001a.jpg)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计算机。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变间距字体了。”
就想他在演讲里说到的: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我再说一次,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可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在做取舍——是否满足世俗的价值。工作中,我们常以结果为导向,常常牵挂着产出和验收标准。而这一套思维模式也影响了我们在工作外的行为。
即使下班的时候走不同的路都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惊喜,人生的事情,又哪里说的准呢?
世间不是所有的事都要抱以何种目的去做的,一些看起来无意义没价值的事情,让人失去了很多自己的时间,但有得有失,主要是你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事情,做了之后感觉有没有意义。
保持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关注。有些梦还是得努力做下去的呀。很多时候,我们总正是一边不被人看好,一边又在证明自己。生命中的点滴,最终都会连起来,如果不是连成一条线,也许会连成一条璀璨星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