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状态。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目标,从动机作用的角度考虑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明确的目标与模糊的目标;二、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的目标;三、不同难度的目标。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成为主导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性。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与标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导向与调节作用。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以个体的行为方式为工具,如礼貌、负责人、有自制力等,进而获取社会认可。终极性价值观是个体以一种行为方式谋求许多终极目标,如社会认可、自由、平等、内心和谐及家庭安康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