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说要渐渐远离叶子,但今天我又主动给叶子发了消息。知易行难……源头是我看到了几条她会感兴趣的事,就给她说了一下。她最近在学习数据分析。我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下数据的前景,我感觉挺有道理的,也给她转述了一下。
我一直都很看好saas,去年好多这样的公司估值跌了,我就感觉可能是我认知有限,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应该说过这件事)。今天和一个朋友聊起,她很自信讲了一些她的见解,比如现在公司差异化比较大,很多saas公司没办法用同一套流程套在广泛的公司上,所以模式也就回到了软件外包公司,给人搞定制化。我看好的数字化转型,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必然,但解决方案非常单一,就是数据治理,数据分析,BI那些,随着AI介入,可能不会成为我想象中的红海。
我给她发消息,也因为我今天看的书《三十不立》。这本书讲的是那些无法开口求助,结果困苦死去的30代(30岁人群)。书里说完全不打算寻求帮助的“三十代”人群在增加。“不能给家里人添麻烦”“自己会找到工作尽量解决问题”。他们正是用所谓的“自我责任”来苛责自己,不与任何人沟通,断绝了与家人、朋友和地域的联系,孤立无助。
大家在心中所描绘的“三十代”的群体画像是自立自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样子吧。然而,描绘出的未来图景与现实相差甚远,从我们采访的“三十代”人群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在自我反省“明明都三十几岁了”的同时,羞于寻求帮助的心情。
我又想起了叶子。之前我和叶子聊到朋友这个话题的时候,叶子说自己的朋友都过得太好了,实在是不愿意去联系他们。宁可让他们不了解自己,也比暴露出自己的不堪比较好。据我推断,叶子失业几年的现状,应该只有我和她的两个朋友知道。在看春晚时候,我才知道叶子的年龄,之前我一直都大概估计。那天她说“你看毛晓彤看起来多年轻,她和我同年的。”
作者采访一个援助青年流浪者的NGO机构的法人,他说:“这十年来,社会总是强调这是当事人的责任。即使身陷困境,那也是自己的责任。是我们的社会将这一观念灌输给了年轻一代。”看着书里讲的,看着身边的人,看着叶子,我也觉得这不是那群人独有的问题。
我给我妈妈和朋友都讲过叶子的事,他们都觉得我没必要管叶子,觉得叶子的现状咎由自取。我一直不这么觉得。我曾经有一段不太顺利的工作经历。当时我认识了一些,和我现在身边工作好的朋友,说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人。他们过着特别辛苦,工作前景并不好的生活。我当时就感慨,有的工作就是泥潭,你一旦踏入,就很难离开。我认识的一个人,毕业后为了工作,不得不去看仓库,看了两年,不论是知识还是个人气质都变了。
书里采访的“三十代”群体呈现出了一种无依无靠、自责、无能为力、不断自我消耗的状态。我一直给叶子提建议去问问朋友能不能内推,去找一些社会机构,她都觉得不太情愿。她的理由是,觉得她自己还没落魄到那个程度。在我看来,她已经符合被救助的要求了。但我的这个看法我绝对不会说,也太让人不舒服了。我确实体会到,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舆论,好像都不会同情那些遇到事情的“30代”。正因为我有信心,我才一直很积极接触机构,接触朋友,寻求内推。我想这是个悖论,越是没有信心需要帮助,越难开这个口。
当然也许一切都是我的自作多情,自作主张。不过我还是希望给在乎的人传递一点热量,即使是消耗也没关系。
写于 23年2月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