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读书越来越少,小说更是几乎不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是13年暑假买来的,也是工作后买的唯一一本小说,然而,也许和那段时间烦躁的心绪有关系,咬牙切齿的坚持读到70多页也没能读进去,也就放弃了。从此便对马尔克斯有些敬而远之,直到这几日,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完了他的《百年孤独》。
因为读的是电子书,起初也并不知道自己下载的版本在中文版之后还有附有英文版,在读到结尾的时候还以为只读了34%,并没有做好小说完结的准备,以至于在翻过最后一页看到英文版扉页时蓦地有些愣神,这本史诗巨著竟就这样在毫无仪式感中被我翻完了,是在晚上11点多读完最后一页的,却一直抱着电子书愣神到了12点多,被一种情绪满满却搜肠刮肚始终不知如何表达的淤堵填塞。
这是一部需要摒弃浮躁静心去读的巨著,如果读不下去,一定不要像我几年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去硬逼自己,读不下去说明你当下的心绪并不适合去读这样的一本书,让自己缓一缓,隔段时间再来。
百年孤独 | 时间平复了一切冲动,却加深了挫败感读这本书有点像读《红楼梦》,却不像当年读红楼梦时那样入神,整整一个世纪,7代人的传奇经历,却没有目录,没有章回,时间像流水一样随着文字从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日常琐碎就像发生在一瞬间,没有特别兴奋也不会特别悲伤,就像一本没有逗号的书,读起来会不知不觉忘记了停顿,一气呵成,读完却会怅然有所失。
原本是想写写书中人物,文过一半,却不知从而下手,写多了未免有剧透之嫌,写少了又觉不痛不痒,那么干脆也就不写了。
《百年孤独》这本书实际上是别人在随意交谈中无意推荐的,一直觉得交换喜爱的书和电影,是一种两个人灵魂交流的绝佳方式,会在两个默默读着同一本书、看着同一部电影的人之间产生一种极为隐秘的联系。比如,我会不断地在读到书中的某些情节时暗自猜测他在读到这里是会产生怎样的体悟。也因为自己这种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性的窥私欲,我很少告诉别人自己正在读什么书。
百年孤独 | 时间平复了一切冲动,却加深了挫败感走向工作岗位这几年,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孤独和重复是多么可怕的两件事情。深处人群中,时间越久,却越觉得自己与周围人事越隔越远,以至于性情近乎在不断压抑之中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最严重的时候,竟然持续2个多月深受抑郁症的困扰,陷入孤独绝望惶惶不知所终的情绪里长久不可自拔,以至每次喝完医生开的抗抑郁药,都会有种全身骨骼从里到外重新苏醒的感觉。
也只有切身体验过那样强烈的深入骨髓的似乎决计无法摆脱的绝望和恐惧,才会知道很多时候人内心的苦楚是无法言说的,哪怕是对身边最亲的人,因为往往自己也不知道痛苦的源头来自于哪里。所以,我想,我是能够体会到布恩迪亚家族那种宿命般的孤独的。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讲到: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这段话就像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年轻时候总会把所有的事情都看的很重,做事情也都会很用力,情绪的发泄也必得淋漓尽致,过后才会发现其实那些都不重要。
经历过大梦初醒,才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情,又是如何铭记的。
毕竟我们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