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魏六朝,茶从药食同用发展到民间普遍的茗饮与食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在下葬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68年的辛追墓中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研究确认,黑米状的小颗粒是茶,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在四川资阳人王褒写的《僮约》中茶已经变成市场上的商品了。《僮约》中已经出现了“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字样。“武阳买茶”的意思是说王褒让家里的佣人赶到邻县的武阳就是现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地区去买茶叶。“烹茶尽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是说烹茶待客的时候需要洗干净所有的器皿,另一角度是说烹茶的时候要器具齐全。无论哪种解释,都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用器具来专门侍弄茶叶了。
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里记录了十几味中药:“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诧就是茶,这是我国在汉代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的文字记录。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东汉华佗在《食论》里说:“苦荼久食,益意思。”西晋孙楚《出歌》说:“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有一本代表作叫《日知录》,他把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日知录》里记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亦说:“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综上可见,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辞源释巴蜀:“巴郡和蜀郡的合称。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全境。”巴蜀地区当时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中心。三国两晋南北朝,茶叶的生产逐渐从巴蜀地区向全国传播,尤其是向东、南传播日益显著起来。其后长江中游、中原地区在中国茶文化的地位逐渐取巴蜀而代之,这从成书不晚于东汉时期的《桐君录》、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均可得到佐证。《桐君录》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荆州土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及至唐代陆羽著《茶经》时,茶业产区已经广泛分布到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江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广西等众多地区。
从文献上看,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早出现的茶类。文献上最早明确记载茶叶的蒸青制法是在唐代出现的。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成书于713年—741年)写道:“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茶,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蒸青绿茶制法的记录。陆羽《茶经•三之造》(780年)也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众所周知,揉捻工艺出现的时间是在元代,为王桢记述在其《农书》之中。所以,唐代以前没有杀青与揉捻工艺的茶类只能是白茶。
由是可见,在唐之前的干茶或饼茶基本都属于白茶之态,而无蒸青绿茶。另外有一种说法,在秦汉以前的巴蜀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炒青或蒸青绿茶。只能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工艺确实在上述区域出现了,但由于地理闭塞原因或其它原因未能传而广之;另一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仅是一种可能。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看到有关于此的任何确凿的文字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215/7b3aea986f117ad4.jpg)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认证美食领域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