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收获读书
这些都是伪心理学,你造吗

这些都是伪心理学,你造吗

作者: e9c524713235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4:09 被阅读6次

    心理学无处不在,伪心理学同样无处不在。人们许多信以为真的观念不少是错的。它们塑造了偏见,引导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流行的说法,大部分的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甚至一些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其它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普遍认可它。

     人们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谁不想尽可能地提升自我,又有谁不想让自己感觉良好呢?商人和媒体当然也会推波助澜。大量产品发布的广告都不断指出,10%的神话是真的,如斯科特.威特在《如何变得聪明两倍》里,他写道“如果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你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词是“据说我们只用了大脑能量的10%,如果你选乘我们公司的航班,你的大脑能用得更多。”

     脑科学家质疑这性说法:脑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脑组织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是不容易的;占我们体重的2%---3%,消耗我们吸入氧气的20%。显然,大量资源不可能处于闲置状态。临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旨在理解和减缓大脑损失的后果。一个叫特丽.夏沃的女性在植物人状态下活了15年,她的大脑毁坏了50%。永久地失去了思维、知觉、记忆和情感功能。尽管有人声称发现了夏沃的意识信号,但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她没有任何高级心理活动可言。若真有90%的大脑是多余的,她不会如此。

      在脑电流扫描器、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和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技术帮助下,研究者在大脑中成功定位了大量心理功能,没有发现任何有待新任务的安静脑区。事实上,即使是简单的任务,也需要全脑加工区域的共同参与。出现脑损伤的区域会枯萎退化,它的功能将在另外区域执行。没用的脑组织不可能在大脑内停留太久。总之,没有多余的脑区等待我们提升。

     那么,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威廉.詹姆士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怀疑一般人是否取得了超过他们智能潜力的10%。后来逐渐变成了我们大脑的10%。此外,这一神话部分来自作家们对早期大脑研究者们对科学论文的误解。人类大脑中“安静的皮质”占了很大比例。这就是今天的科学家称作联合皮质的部分。它对我们的语言、抽象思维和执行复杂感知运动任务极为重要。但早期研究者对此一无所知。所以他们承认不知道90%的大脑做了什么。人们却理解成了90%的大脑什么也没做。10%的神话还有一个来源:爱因斯坦有次谈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有过类似的话。然而,爱因斯坦档案馆工作人员,没有找到任何记录。

      这个说法的流行也不全然是坏事,它给人以希望,鼓动人为生活中更大的创造力上下求索。但正如卡尔.沙根所说。如果某件事听起来太好了,那么就不太可能是真的。

    其他相关说法

    1.我们需要全脑来有效发挥功能

    一些儿童期因病做手术切除一侧的部分大脑组织的人,在成年后也能适度发挥功能

    2.当代人类比尼安德特人有更大的脑

    尼安德特人的大脑略大于当代人的大脑

    3.成年人不再长出新神经元

    新神经元在部分成人大脑中生长,特别是海马区域

    4.盲人在听、触觉方面发展特别好

    很少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5.酒精杀死脑细胞

    酒精只能损害神经元的树突并不直接杀死脑细胞

    6.酒精的作用是让大脑兴奋

    酒精主要是一种镇静剂,只有少量饮用时才起兴奋作用。

    7.酒精提高性唤起

    酒精倾向于抑制性唤起尤其是喝多了时

    8.酒精能暖身体

    在低温下饮酒会让我们感觉温暖。但这通常导致身体热量的散失。

    9.多数脑损伤的人,行动也是残疾的

    多数脑损伤的人行为正常,只是在神经心理学测验中有些微缺陷。

    10.在头损伤后,最好休息

    最好逐步回到活动中

    11.脑叶切除术会让人变成植物人

    接受该种的人表现出明早的冷漠,但离植物人还很远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父母想尽办法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非常渴望在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几周甚至几天后,给予智力上的刺激,提升宝宝的智力水平。

      1993年,加州大学三位研究人员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听十分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大大学生比那些听放松音乐或什么也不听的大学生在空间推理任务中表现得更优秀。后来,人们把这称作“莫扎特效应”特指听古典音乐后智力得到提升的状况。

       请注意,1993年的研究并未隐含任何有关空间能力得到长期提升的内容,更不必说一般的智力了。被试也只有大学生。但大众出版业和玩具公司仅凭猜测就认为最初的发现适用于婴儿。还让大众信以为真。他们很快就牟取了暴利。

      媒体的不实报道也有责任。中国某报纸就说“根据西方国家所做的研究,在孕期聆听莫扎特经典作品的婴儿可以在分娩后表现得比其他同伴聪明。”然而在西方国家,有关莫扎特效应的文献从来没有考察过莫扎特音乐对子宫内个体的影响。还有的文章写道“大量有关莫扎特效应的研究发现它能帮助中小学生甚至婴儿提高心理能力。”

     事实上,从未有研究者调查莫扎特的音乐对任何群体起到的效果。

     不少人试图重复《自然》上最初的那项研究。结果不是报告没有效果,就是效果很小。莫扎特效应对智商的影响不到2分。持续的时间仅一个小时或更短。一些研究者指出莫扎特效应从刺激材料的角度而言,只是某些特定曲目。此外,从没有发表的研究考察过儿童,更不用说是婴儿了。

      在一项研究中,主试让一组大学生听莫扎特某首欢快的曲目,让另一组听另一位古典作曲家的悲伤曲目---《阿尔比诺尼》;第三组什么曲目也不听。同其他两组比较,莫扎特的曲目提升了一组成绩,它提升了与相关场景的情绪唤起。然而当研究者使用统计技术平衡三个组的情绪唤起时,莫扎特效应消失了。

     因此,莫扎特效应有其替代性解释:短期唤起任何提高个体警觉的东西都能提升需要心理参与任务的成绩。但它不可能产生长期的对空间的能力。所以听莫扎特的音乐不可能提升智力。

      商家们抓住了广为流传但缺乏证据的说法,即生命的最初3年在幼儿智力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利用了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大获其利。尽管莫扎特效应并不存在。但让儿童接触莫扎特和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音乐仍有价值。毕竟,它们能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其他相关说法

    1.刚生下来最初几分钟对有效的亲子关系形成是决定性的

    没有证据支持这个观点

    2.对婴儿发展而言,最初三年特别重要

    许多研究不支持这个认识

    3.得到父母鼓励的孩子,比其他儿童走路早

    走路早晚受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鼓励没有关系

    4.新生儿又聋又哑

    新生儿能听见和看见很多东西

    5.婴儿只同母亲建立依恋关系

    婴儿同他们的父亲和其他重要家庭成员也有强烈的依恋关系

    6.儿童几乎不说谎

    许多儿童在重要问题上说谎,包括他们是否参与了不道德的行为,或是否被行虐待

    7.所有的天才儿童长大后都枯竭了

    拥有极高智力的儿童比其他儿童长大后会取得更好水平的创造性成就

    8.领养回让多数孩子心理消极

    多数领养儿童心理健康

    9.被同性恋父母养大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成为同性恋概率高

    没事研究发现这一点

    10.上了年纪的人需要的睡眠较少

    老人个年轻人需要一样多的睡眠量,只是老人深度睡眠少,所以倾向于早醒

    11.老人比年轻人恐惧死亡

    老年人与年轻人及中年人相比,恐惧死亡的较少,更能接受死亡

    12.患绝症的人能经常延缓他们的死亡,到节日、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后

    没有相关证据支持这一信念,有个概率很小的证据:患癌症的妇女更可能在她们生日前离世

    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精神分析学说有这样的观点:神经症源于个体对童年不愉快记忆的遗忘。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启发下,出现了不前反映创伤经历是如何无意识的影响个体心灵的影视作品。

    许多流行的心理自助书籍也对此极力宣扬。朱迪斯.布鲁姆写道“半数的乱伦幸存者都不记得这种虐待发生过。”雷内·弗雷里德宣称“上百万人终其一生,或在整个童年阶段尘封了不堪回首的受虐待的经历。”这样的观点看上去不无道理:我们必须处理调化脓的牙齿,防止其进一步溃烂,我们必须擦掉被抑制的创伤记忆,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迈克尔·亚普在调查了超过860名精神治疗师以后,发现近60%的人相信抑制是遗忘的主要原因。约40%的人认为,因为人们抑制了创伤行事件,所以记不住太多童年往事。黛布拉·普尔分别调查了美国145名执业精神治疗师,57名英国治疗师,发现超过75%的治疗师至少视作了一种记忆恢复技术。他们相信早在第一次会话时就能鉴别出患者具有被压抑的或其它难以获得的记忆内容。

      根多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似乎重新记起童年受虐待的经历。然而,综合60年有关研究,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证据。有人因此讽刺地建议道,之前任何可使用这个概念都应附上这句话“警告,抑制概念还未获得实验室研究证实,它的使用可能会对临床行为的准确解释带来危害。”理查德·麦克纳里仔细分析了相关文献,认为:对于抑制性记忆所获得科学支持极其微弱。许多个案的历史也许支持分离性遗忘,但无法确定创伤事件的真实性。故而这些案例可以用普通的遗忘去解释。他还对患者如何延迟回忆起童年经历提供了如下解释:儿童遭遇亲人的性骚扰后引起的迷惑多于不安。而多年后,他们意识到事实上这是性骚扰时,他们在回忆过程中就会有强烈反感。有些人忘记了事故、住院这样重大生活事件。在这样的人身上,对事件的延迟记忆也时有发生。

      另外,不能断言因为人们报告不出某件事就认为他们遗忘了该事件。盖尔·古德曼和她的同事们曾重复访谈175名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人。首轮访谈中,有19%的人未报告记录中的童年经历。在后来的电话访谈中,16%的人没有报告。其后的面谈中,只有8%的人未报告。很显然,即使在最初被试未报告,他们脑海里仍有对它的回忆。大概人们太过强调患者在初次会话时报告受虐待内容,或需要好几种方式想起这些事件。

      与抑制假设相反,多数人对创伤事件的记忆过于好。在心理治疗中,有些人回忆起的内容,令人难以置信,如被外星人绑架等。

     精神病学家哈里森·蒲伯和他的同事们在网站上发布了一条通知,许诺给首位提供因创伤事件而患有分离行遗忘症案例的人1000美元的奖励。案例可以是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以任何语言,1800年以前的都可以。尽管有100余条回复却没有一份清晰的描述。可见,被抑制的记忆更多是19世纪以来的文化观念。

      本世纪初,科学家达成以下共识:诸如催眠、意象对话和重复提问这样的方法可能导致创伤事件的错误记忆延迟了对事件的正确回忆。常常是由于普通的遗忘和记忆,而不是压抑。当然,并非所有对忘却事件的记忆恢复都是错的。只是在确认事实前,不应认定恢复的记忆为真。

    其他相关说法

    1.即使我们不能全部回忆起来,我们对所经历的每件事的记忆都可以永久性的储存在大脑里

    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此外,我们的大脑没有那么大的容量把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储存在记忆里。

    2.一些人有摄影机式的记忆

    尽管有些人有遗觉表象这种与摄影机式记忆最接近的状态,也有记忆错误和记忆重组的时候。

    3.经过努力,我们可以记住出生时的事

    因为婴儿期的遗忘现象,我们无法回忆起两岁以前任何事。

    4.那些忘记了昨天午饭吃什么的人短时记忆不好

    短时记忆只持续20秒左右

    5.银杏和其他草药能提高一般人的记忆力

    银杏对提升记忆的效果微不足道

    俗话说:相异相吸。即在感情上我们更容易被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所吸引。可俗话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

      许多人坚信两个性格、价值观都完全不同的人特别容易彼此吸引。一位作家声称,两个有相同性格的人绝不会结婚。他们之间不会相互吸引。在一个叫“灵魂匹配”的网站上,哈维尔·亨德瑞克斯说,经验证明,只存在相异相吸。因为这是事情的本质。文化神奇的地方在于,契合度是人际关系的根基。事实上,也是我们彼此厌烦的根基。

      研究却表明,当涉及人际关系时,相异并不能相吸。是相似性而不是相异性才是交往的原则。比如,A型人格特质的人(要求严格,竞争意识强,有时间紧迫感,对他人常有敌意)的人更喜欢和同样是A型人格的人约会。与他们相反的B型人格的人更倾向于个相似的人交往。

      人格特质上的相似性不单能预测最初的吸引力,也能预测婚姻稳定性和幸福感。其中,人格特质之一的责任心这一维度的相似性,对婚姻满意度尤为重要。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悲观、邋遢而且做事没有计划的人,那么你最好不要找个有洁癖的人。

       多斯伯恩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经典研究证明:一个人和我们的态度越接近,我们就越喜欢那个人。虽然如此,还是有证据表明,态度上的差异性在预测吸引程度上更重要。也就是说,尽管相似态度的人未必会彼此吸引,但具有不同态度的人尤其不容易彼此吸引。

      那么,相异相吸的神话又要从何而来的呢?首先是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被相同的人吸引是司空见惯的事,相异相吸比前者更有戏剧性。其次,这和我们希望有人能弥补我们的不足有关。再次,相异相吸这个神话有一点真实性。因为伴侣在兴趣之间的略有不同可能给关系增加情趣。

     不过,目前还没有人对相似的人在某些方面的不同会增加吸引力而进行的研究。

    其他相关说法

    1.群体比个人做出极端决定的可能性小

    对风险转移的研究显示群体比个体更倾向于做出极端反应。

    2.持续的拥挤导致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拥挤有时会降低攻击行为,因为在拥挤区域中人们经常极力限制自己和他人大接触

    3.人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他们的行为

    在许多案例中,态度并不能够预测他们的行为

    4.要减少歧视,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态度

    改变人们的行为通常是改变他们偏见的好方法

    5.在群体头脑风暴中产生的新主意要比独自想出来的质量低

    研究显示,在回忆中由头脑风暴得出的主意质量要比个体独自想出来的低

    6.婚姻中高程度的生气能够很好的预测离婚

    一些其他情感,尤其是轻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离婚

    7.大多数狂热信徒都有精神障碍

    大多数狂热信徒没有严重精神病

    8.改变个体态度的最好方法是,当个体发生态度转变时,给他很大的奖励

    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研究证明,改变个人态度的最好方法是给予他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奖励

    9.人们对创造性工作的奖励能提升他们做出更多创造性工作的动机

    在一些情况下,为人们所做出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奖励会削减他们的内部动机

    10.欲擒故纵是一种极浪漫的让别人对你感兴趣的方法

    研究表明,相比于那些对自己冷淡的异性来说,男性对那些接受他们的异性更感兴趣。

      伍

    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会怎样?戴维•罗森汉和十一位心理健康的人将自己分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他们都假装出轻微的焦虑和不同寻常的幻听。这12名伪病人都被收院治疗,一位被诊断为躁狂和抑郁症。其他的则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进入医院,他们就不再装病,想看工作人员是否会注意到。结果他们评价每人待了19天。

    同时每人都有相同的诊断变更。罗森汉及其合作者观察到:病人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虐待。因此声称,心理专家不能将正常人和异常人区分开。正是有了精神病标签才使病人因受污名而被损害。

     这一研究引发了轰动。时至今日,仍有数不清的信息告诉人们精神病标签有潜在的伤害。社会学家艾伦•雪维茨提供了大量证据。在心理学教科书中,罗森汉的研究也频繁提及。

     然而,精神病医生罗伯特•斯皮策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他认为心理疾病的污名来源于人们对它的不合理认识和行为反应。同时,他指出12名伪病人出院时的诊断都说他们的病情有所缓和,说明入院时的精神症状已经不存在了。要知道,精神病院可是很少做出病情缓和这一诊断的。事实上,12名病人的诊断都以这种极不寻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说明医务人员能区别出正常和异常人。另外,斯皮策要求罗森汉提供数据以核实他的结论。最后却不了了之。此后的一系列研究倾斜于认为:对精神病人的排斥并非是附加的标签,而是他们不正常的行为。

      同样认为精神病人诊断带来污名也是不合理的。精神诊断本身是帮助那些遭受折磨的人更好的理解自己那些令人沮丧的原因。事实上,对精神病的诊断只有六十年,而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还有,诊断是保密的,除非病人愿意公之于众。带来污名的不一定就是诊断,外行人用疯子,傻子这样非正式的标签,同样有可能给精神病人带来耻辱。

     精神病诊断有许多用途,摒弃它是不可能的。如心理健康专家借此进行交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研究离不开它;心理健康物资的供给和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赔偿也要求以此为标准。诊断不可能完美,不可能准确无误,但它毕竟可以改进和提高。

     还有的研究显示,诊断标签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其中一项里,同伴给被诊断为多动症儿童写的文章要比那些未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写的文章的评价更积极。另一项研究中,成人对心理迟滞儿童的评价,

    在他们得到诊断后要比诊断前支持度更大。

    可见,精神诊断只是帮助人们确认病人受苦原因的工具。当患者得到更多关心和有效的治疗时,他们的耻辱感会大为减轻。

    其他相关说法

    1.幻觉几乎是严重心理疾病的一种信号

    10%或更多的人在没有用药时会体验到觉醒状态下的幻觉。

    2.大多数有广场恐惧的人不能离开他们的房间

    仅仅是症状非常严重的

    3.大多数恐惧症的直接根源要追溯到对某物消极体验

    大多数有恐惧症的人报告没有直接的针对某物的恐惧体验

    4.疑病的人确定自己有很多病

    疑病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确信自己患上一种严重的无法检查到的疾病

    5.大多数厌食症的人没有食欲

    除非病非常重

    6.多动症儿童大脑处于高度觉醒状态

    相反,他们的处于较低的觉醒状态

    7.抑郁症患者都经历极端的悲伤

    三分之一的人只是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

    8.谈论自杀很多的人一般不会自杀

    实施自杀的人会一遍遍的谈论它

    9.冬夜自杀很普遍

    在较暖的月份,自杀更普遍

    10.青少年是自杀的高风险群体

    老年人才是

    11.精神分裂症患者永远不可能真正恢复

    随着时间推移,三分之一的病人明显好转

    12.大多数异装癖者是同性恋

    大多是异性恋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都是伪心理学,你造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bu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