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网文《让课程回归生活现场!教育专家这样建议》,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校外实践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育人方式变革的科学路径。’”
相对于目前的课堂教学的封闭与沉闷,这确实是一种拯救知识教育思维活络的重要和必然的出口。作者说:“校外实践教育带来的是学习动力系统的变化,是自主建构的学习,而不是灌输的学习。”记得叔本华曾说过,真正的知识学习是通过实践生活的直接参与和感受,这是第一手资源获得的必由之路。而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相对于,现在的课堂封闭和呆板不流动性,实践是一个真实的完全克服以上弊端的知识现场,无论是动作还是心灵乃至人的一切知识与思想的启发都真正在现场的第一资源背景下北激活,从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满足当今好动活跃的个性,做到在大自然的生活现场和学生心灵与身体、心灵与精神高度契合与协调。知识就不在会出现当下课堂的“被灌输”而是在动作与思考的身心思维流动下自然输入刻印进学生心灵,而且真正转化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能力,错误率也自然少得多了,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能力,因为它已经经历生活的检验。
作者针对这种回归生活现场的学习,提出了“智慧复演理论”。即让孩学生精力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知识和创作是的思维过程与方式。并进一步提出,这个学习理论实践开展进行的建议,其一,利用附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体验生活圈;其二室内外学习相统一;其三各学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堂走进室外自然、生活与社会。其四就是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相协调的实践教育链。真正的实践起来,并非一蹴而就,而且难度还很大,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的教育其实和我们上个世界的所谓传统教育某些方面相同的。笔者是上个世界70年代的人,那时的学校教育,确确实实有的方面比现在真实与扎实得多,比如劳动教育,就是真正每个学生下地参与劳动,和真正的农民一样,而且,那时的学校也还真正具备农忙假,这不就是实现了上面说的第四点“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相协调的实践教育链” 了吗? 还有我们的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是真正的每个学生带好水和干粮徒步行走十几里路去野外活动。还有学校的劳动也是有学生从家里带抹布、扫把、锄头等劳动工具到校劳动。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不爱劳动的,在那样的真实的生活劳动教育下,一切农民的生活体验都在这样的现场中深深种植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了。
反观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常常以说教为主,常常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行的难以统一,和当下的课堂教育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不无关系。当下的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模式,也是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现场仪式感的缺乏造成的。可以说,教育,不是脱离生活而存在于实现的,是必须在生活中去教育,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缺乏生活化现场的体验,终将是缘木求鱼,甚至是可笑的。这样的教育后果,其实,在我们的学校或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而我们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