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02531/33c15f506392d654.jpg)
前天,姑苏晚报吴门桥副刊刊登了拙作《女子的视野》。就是前几天发公众号的《女子的视野越开阔,则好男孩愈发显得模糊》。
当时我是原文投稿的,但是编辑老师给我改动了不少,标题改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外插花段子删了,连结尾也改了。
我的原文是:文化水平较高、自主之念较多、都会生活浸润较丰的女性,即使后来结成婚了,其实和丈夫也是各管各的生活、工作。
这样一想,结不结婚,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既然这样,结不结婚,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报纸上的版本是:文化水平较高、自主之念较多、都会生活浸润较丰的女性,即使后来结成婚了,其实和丈夫也相对独立的。
这样一想,结不结婚,生不生娃,面对年轻人自己的抉择,长辈们完全可以洒脱一点,就让时间来回答所有的疑惑吧。
这种改法,要么就是所谓的正能量?编辑老师真是费心了!
昨天,编辑老师发我手机短信:金老师您好,来稿已刊登,可否发我一份个人简介与近照?我们将于文章一起用于公众号“吴门桥茶馆”。谢谢!
苏州的编辑老师,真的很有涵养和文化,不直接打电话,更不主动加微信,发一个短信先来问问可否。这种做派,简直就是魏晋古风了。
马上回复:谢谢老师,就是这篇文章我自己公众号发过了,吴门桥可以发?我发过去的,也是短信。
老师回复:可能要开个白名单呢!还是短信。
这次我忍不住了,讲:那就行。方便加个微信么?
老师讲:好的啊!
我猜,人家也正等着我这句话呢。
顺利加了微信。虽然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其实,真的是老熟人了。神交已久。我一看这个微信名就讲,我们肯定一起同在某个微信群里,这个名字我熟悉的!
这位熟悉的编辑,是故苏晚报副刊编辑褚馨老师。应该讲,在她的手里,我发过好多年的好多文章了。
加了微信以后,发过去了个人简历和照片。又按照要求把公众号的这篇文章发了白名单,但是最后,同版另外两篇文章都发了公众号,我的这篇却没有发出来。这个,倒是我的意料之中,如果发出来,倒是意外了。
褚馨老师又把我拉入了吴门桥茶馆作者群。在群里看到好几个熟悉的文友。其中还有简友临湖风徐老师,马上加了徐老师的微信。徐老师好客,马上邀请我下周去渭塘聚餐。多谢徐老师盛情,难为情的,婉拒了邀请。
故事晚报的副刊叫吴门桥,这个名字真有趣。
苏州评弹《描金凤》中,老江湖钱笃召的家,就在盘门外头吴门桥堍第三家。到盘门景区,必经过吴门桥,我还特意走过高高的吴门桥,去寻访钱笃召的家。老底子那里都是一排老房子,我去看的时候已经全部拆迁了,钱笃召的老家自然荡然无存。
对于老苏州来说,这个地名,是熟悉又亲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