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里想到丫丫同学昨晚给我分享的《看见》笔记,药家鑫事件在柴静那里应该就做到了陈述过程和记录事件呢~而不是直奔主题。
这一小节标题是:如何区分“骗子”和“理想主义者”
提到了“方向”与“方法”。
只谈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骗子;既谈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义者和建设者。
白岩松通常会这样区分、判断,看了这节内容后对此方法也是赞同的。
瞧,他也提供了“方法”呢,也可以证明他是位“理想主义者”而非“骗子”了。哈哈(突然想到的一句“证明”)
邓小平是既有方向又有方法的人,“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要允许去试”也是方法。
是啊,只要在“行”,就容易催生方法,或许“行”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这里想到《和时间做朋友》里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也借鉴下这句话,换用个主语,应该也是行得通的。
再一次提到了“道”字的意思,还说知行合一,先有思想、方向,后有行动、方法,这个顺序也不能错。
又让我想到科室主任在前些天和我提到的:一般是先有思想意识,才会有行动(她也提到了这个顺序)。可以主动和体检者沟通、传递些健康知识和信息以令他们对此产生“诶,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哟”的感觉,就容易与他们建立起“信任”,我再提出一些建议,他们就更能接受、听从和实践。
我当时听到她这样“引导”和“建议”我,既有点儿意外,也打心里多了份尊敬(崇敬)和感激。没想到她会和我说些工作方面的“思想”和“方法”,也就是“小看”了主任吧,感觉她好像没做什么事,也没管什么,其实不然,工夫和付出也是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切不要仅凭自己的感觉和所见范围去评估和看待一个人了,特别是比自己年长的人们,他们或多或少都还是比自己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
她也和我提到,欢迎多提建议,除了发现问题,还最好能提出解决方法。嗯,这点我现在是明白了。在经历实习到如今这一年多时间里心理、状态起伏波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
开始,你会发现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更替变化,有明显对比和落差的时候,心里会有愤愤不平,为什么会这样?那里做得多好,这里太不够(不合理)了。我在第二个科室实习就有这种感受,还和带教老师提了下自己的“不满”,觉得有不足的地方,不过老师好像也浅浅一笑,没多在意,可能是知道有些人、环境就是这样,没什么提高改善的可能了吧。
后头也出现过疑惑不解,还有气愤、郁闷、烦躁等,估计是以前生活得太舒服,见得顺眼和理解的东西比较多,在与更大、复杂的环境接触交融时会产生摩擦和不快。
我沦陷过两次,每次历时都有5个月了,当然也有其他事情交织在一起令我难以接受和站立起来正常些行走。
我害怕和担忧自己继续按照既定路线往前走会遇到更多难以接受的境况,我怕自己接受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都不身心健康,怎么给其他人诊治疾患呢?还有我抵制一些事情:考试,制度、政策等偏形式上的东西。觉得麻烦,我想脱离这个圈子,觉得其他圈子环境会小些约束和捆绑,也开始了我从业和方向上的思考和挣扎。
到现在,我敞开了点心去面对医院这个环境,依然会有不快和郁闷。不过这些天的经历和思虑让我有了新一点的领悟和打算,我要少些焦虑、纠结,再打开点去迎接这条路上会来临的事情。第一关,从备考执医开始吧。再就是必不可少的会发现觉得不合理,有问题的地方,这时就理性和深入些去看待和思考啦,以找到解决办法为导向,少给自己添烦恼,要让自己开心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