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儿总是说“晦~气”,这是海门这地方的方言俚语,意思有“倒霉”、“不凑巧”、“没有设想的结局好”等等意思。比如考试没考好,她进门先说“今朝特别晦气......”说过这个口头语作为开场白之后,才真正说具体什么原因没考好。
我是北方人,嫁到江苏这里好多年了,由于一直还是在北京、苏州等地打工,一直也没怎么正式跟这里的人学习方言。也就只能是别人说的时候尽量仔细听,有的时候,他们说的慢,还听得懂一点点;有时候他们说到紧要处或者兴奋处会越说越快,那我就只能云里雾里的猜测了。
我婆婆常用的一些口头语,我倒是记得住一些:
比如,教育我女儿要见机行事,不能总认死理,要变通的时候,会说“欧要污特兮兮”;
说某个不识相或者不聪明又或者不尊敬长者的人,会用“小巴为”;
说我女儿需要打扮打扮自己,毕竟也算大姑娘了,会说“自噶要好”,就是说让她自己打扮打扮的意思;
说某个人比较漂亮,会说“样色来啦”;
说一样东西特别好吃,会说“好吃来啦魂都没得”;
还有好多好多......这里的鞋子,叫“孩子”;这里的中午饭,叫“吃点心”;这里的蚕豆,叫“何豆”;这里人洗脸洗脚,叫“卡面打加”;这里人洗头,叫“打头”;这里人洗澡,叫“打鸟”;这里的老婆,叫“娘子”;这里的老公,叫“年你噶”;这里的叔叔舅舅姨妈姑妈,统一叫做“几呀”;这里的爷爷或者外公,叫“公公”;这里的奶奶或者外婆,叫“不啊”;这里的太爷爷太奶奶一辈儿的,统一叫“塔塔”......
当然,我是东北人,我们那边的方言更有趣味,只是这些年赵本山一派的小品几乎家喻户晓,我们家乡的方言也就被大众所熟知了。
其实,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写的文字里面都是那么风光霁月的华丽词汇,很少有直接运用方言俚语的呢?因为不雅吗?或者因为能读懂的人不多吗?其实这些方言俚语,有时候简直是一语可以涵盖非常多的意思,非常生动又有趣味,如果不能展现留存下来,也真的是非常可惜。
语言的传承,语言的魅力,在于其生存的土壤和说读写的频次。我在想,我这样的人,肯定继承不了这里的地方方言;我女儿那一辈的,也只能沿袭其中的很少一部分;等到女儿的下一代,那这些方言还会留存多少?
这也就如同我对现如今江苏这里的种田传承的担忧一样,如今还在田里劳作的是老公的爸爸妈妈这一辈的人。我老公这一代人,几乎都是,或出去打工,或在家乡做做生意,几乎没人种田。这里的土地,家家户户都是面积小小的,不适宜大型机械的作业,只能手工劳作。等上一辈人种不动 了,谁来继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