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每周一本书】49 清醒思考的艺术

【每周一本书】49 清醒思考的艺术

作者: 大大大_圣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16:55 被阅读80次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个标题党,谣言盛行的网络环境泡久了,怎么能保持清醒,不上套,还真是件挺难的事情。

还好,这本书提供了一份系统性思维错误清单,瞧瞧看,有没有曾经中过招。

幸存偏误

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明星很耀眼,很吸引人的注意。记得看到某期节目,有个浙江的全职妈妈带着小孩子练习跳舞,希望小孩能成名,而不是走高考这根独木桥,当时张柏芝的点评是成为娱乐明星的概率比高考还低。

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可能发现了一个商机,一个可以干掉BAT的机会。有可能你运气好,可现实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根本成立不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是,3年之后公司破产了。3年后幸存下来的公司,大多数会萎缩为一家员工人数不足10人的小企业。

媒体总是在报道哪些公司成功融资,哪些公司去敲钟,你可能被这些新闻包围,觉得创业成功的概率似乎挺高。却从来没想过,失败的公司,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媒体。

过度自信

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

这一点,所有的股民应该都有共鸣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选股绝技,至于实际如何,看看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就知道了。

对于过度自信效应,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否正确。过度自信会令我们忽视真正知道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从众心理

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音乐会期间,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会跟着鼓掌。为什么呢?从众心理。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想想几万年前,你跟着同伴一块去打猎,,你的伙伴们全都跑了,你会停在原地,思考下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朋友们身后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谁不这么做,谁就早已从基因池里消失了。

但是,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沉没成本

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一般人买卖股票的逻辑是,赚钱的赶紧卖了,万一哪天跌了呢。亏钱的留着,说不定哪天还能反弹回本。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越是抱紧它不放。但其实唯一有效的是股市未来的前景(和可选投资未来的行情)。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互惠偏误

互惠偏误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因为人们几乎都不能容忍亏欠”。

中国有句话: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化妆品店员热情推荐化妆品,还会给你试用,“你试试,没关系的”。这时候一般人心里总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得买点什么。

玩的套路更深的是一些骗子打着免费旅游的旗号,邀请一些老年人去外地玩,途中会安排去某些购物景点,总会有老年人因为人家免费送我们玩,买点东西意思意思的念头,然后被坑。

记住:拒绝才是自由的开始

对比效应

某一特定感受器因同时或先后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上面这个价目表,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更划算吧。如果只是告诉你,每个月是15块,你还会觉得15块便宜吗?

另外,再想想即将到来的双11,许多商品都是5折……没有对比效应,就完全无法想象打折生意。

事后诸葛亮

我们都是健忘的,所以事后总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另外一种说法是马后炮。

一对恋人分手了,我们会说,他俩差别那么大,不分手才怪。”或者:“他俩实在是太相似了,不分手才怪。”又或者:“这两人老黏在一起,不分手才怪。”再或者:“他们几乎难得见面,不分手才怪。”

又或者中国的楼市,经济,当年那么多预测人士,有几个敢亮出自己的历史预测,跟现实比对一下,看看自己到底猜中了多少。

事后诸葛亮偏误为什么这么危险呢?因为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

对策:写日记。写下自己的预测——有关生活、事业、体重等。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

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渔民出海打渔,会忌神,搞很多仪式……球员出场比赛,会做一些特定的动作……那么做,好像他们真能影响天气或者干预比赛似的。

许多人都存有这样的幻想:他们想靠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世界。实际点吧,把你的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结果偏误

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

从小到大,考过很多的试。肯定会有蒙答案的时候,蒙对了,就代表这段时间学的好了吗?恐怕未必。

还是以股票为例,这段时间低买高卖了一只股票,赚了些钱。低买高卖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判断基础上执行的操作,还是因为从众心理,看着别人买卖,也跟着买卖做出的决定?

赚一次可以,要是想一直赚下去呢,只有建立自己的判断逻辑才能持续。

结论: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选择的悖论

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

中午吃什么永远是个问题,炒饭、麻辣烫、面条、砂锅……嗯,如果食堂只供应1种套餐,那就不用想了,只有1种答案,吃或者不吃。

看电影也是,豆瓣那么多高分电影,要全部看一遍,这辈子是没时间了。只能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口味的,但即使同类的,也有成百上千部,还好,我们一般只关注排行榜的前10名。

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这也有一个“度”,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

原因有三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怎么办?在面对选项时,仔细考虑想要什么。写下自己的标准,并务必遵守它们。要明白,我们永远作不出完美的选择。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情况恰恰相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零风险偏误

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例如 1% → 0%),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例如 5% → 2%)。

假设玩个游戏,一种情况是你直接拿走100块,另外一种情况是 50%机会可以拿到200元,50%机会,一毛钱也拿不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毕竟,这种零风险的收入最稳妥了。

再看看道路交通,存不存在零事故率呢?只有当速度限制降到每小时零公里,才能达到零风险。肯定不会因为要达到这个零事故,我们都不开车,不乘坐交通工具把。在这里,我们理性地容忍可以明确统计的每年的死亡人数。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最值得信任,那可能就是血缘关系的亲情了吧。不过,似乎也没那么可靠,不是整天有什么不赡养老人的新闻爆出嘛。

结论: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积蓄、健康、婚姻、友谊等。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不作为偏误

认为主动作为导致伤害比被动不作为导致伤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后者伤害与前者相当或比后者更多。

更常用的表述,可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河边的时候,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向你求救。你没有管他,然后他淹死了。第二个人也在河边,你把他推进河里,他淹死了。这两种行为哪种更严重呢?理性地看,这两种行为同样应该遭到谴责,无论是放弃不救还是主动谋杀——两者的结果都是死亡。但某种感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

假设你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面临着是否要批准将一种药品用于垂死病人的决定。这种药品的副作用很强,它会当场杀死20%的病人,但能短期挽救80%的人的性命。你会怎么决定?

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但是要认清楚: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更多

更多认知偏差列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一本书】49 清醒思考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q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