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给儿子一个尽可能安然的将来,她几乎拼尽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
在母亲精心陪伴下,丁丁2011年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2016年3月,已经工作两年的丁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书中主人公哈罗德只凭着一个信念“只要走,老友奎妮就会活下去!”踏上了一条1个人、87天、627英里的朝圣之路。
哈罗德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完全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般谨小慎微的人。而影响并让他一生发生改变的那两句话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当下的邹翃燕不就是现实版中的哈罗德吗?
当她选择生下丁丁这个重度脑瘫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了,但光接受现实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的她几乎用尽一切努力去拯救了她自己和孩子的一生。
把丁丁从脑瘫的症状中挽救回来这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自然成了邹翃燕最伟大的事业,始终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信念让她走在日以继夜,年复一年的坚持的道路上。
虽然前途异常的坎坷,虽然希望非常的渺茫,但是不拼一把,不搏一搏不更是连一点成功的可能都成了无稽之谈了吗?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还有什么比拯救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呢?这样的过程一定是煎熬更是辛苦的,但是谁又知道收获一定不是丰盛的呢?
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始终坚持信念的朝圣者。
顾城在诗歌《避免》里写道:“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如果当初邹翃燕因为害怕有不好的结果而放弃为丁丁争取康复的机会,那么就不可能有丁丁的现在。现实又一次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充满了未知与不易,人生也只能往前而不可能倒退,与其害怕和回避,不如试着去接受、去争取、去改变,有时,能拯救你的就是你的信念,只要信念在,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今的丁丁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