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事Kevin喜欢看书,经常买一些《白说》、《从优秀到卓越》这类书,利用午休的时间来看。最近他被挖墙脚,打算跳槽,办公桌一摞书不能带走,就开玩笑说,打折卖给你们算了。
我和Susan都说好,就起身过去挑。这时,Robin进来了说:哎,你们这么高兴,在聊什么?我们就说了原委。
谁想到Robin说:读书有什么用?学校里教的就够了,Kevin你跳槽不还是因为项目做得好,跟读书有什么关系?我两个儿子暑假作业要写2本书的读后感,我领他们到王府井书店去看,小指头那么薄一本英文书都要30多块,四本书花了100多块,够我买2盒好烟了。
我们听后都没接话,各自拿了书回座位。
Robin是南方人,来北京10年了,从流水线工人做到现在的业务经理,他用了8年,平时喜欢抽烟和打王者。因为没有户口,两个孩子只能在老家上学。想要家庭团聚的话,要么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北京,要么Robin五一、十一做火车回去。
而Kevin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国企,不仅工作努力,工作以外,更是不停地学英语、学PPT演示、学项目管理,工作3年已经成了主管,贡献了部门一半的业绩。这次跳槽的东家为了挖走他,直接给了2倍薪水。
02
为什么Kevin和Robin的职场路径差别这么大呢?
思维影响你的每一个决定说到底,是两个人思维不同。
在卡罗尔·德维克的《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2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是固定的,无法增长的;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来塑造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Robin认为工作就是把本质工作做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一个岗位兢兢业业干到退休就好,平时就享受生活,玩玩游戏喝点小酒,对提升自己完全不感兴趣。
而Kevin则不同,他认为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一定要不断学习,突破自我,因为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听说他去年用自己的存款,加上父母和朋友借的30万,在通州付了一个小2居的首付。虽然面积不大,但这也算他奋斗几年的奖赏了。用比较鸡汤的话说就是:Kevin承认平凡,但是并不甘心平凡。
03
世界权威杂志《经济学人》今年1月份刊登了“Lifelong Learning"(终身学习)的专栏。专栏中说,随着阿尔法狗战胜人类、美国大学雇佣机器人给学生当助理等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机器依靠着高级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取代人类的工作,那些依靠大量重复劳动的流水线工人将成为最先被“收割”的一群人。
随着AI(人工智能)的发展,司机、工厂工人、保安等等对技能要求不那么高的工作,注定要不断被机器所取代。甚至连医生、翻译、律师这类“高大上”的职业,也感受到了来自于AI的威胁,中国AI龙头科大讯飞和网易都推出了自家的翻译产品,取代翻译,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这种趋势下,普通人只有通过职场不断更新、充电,才可能在人与AI的竞争中不至于输的太难看。
04
AI虽然是近几年才大热的,但是终身学习的例子却一直都在。
Facebook(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会不断给自己设置新的目标来增加人生的中的挑战:
2009年是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年学中文;
2011年吃素食,吃肉只吃自己宰杀的动物;
2012年每天都亲自写代码;
2013年每天认识一个fb公司以外的朋友;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2周读一本书;
2016年跑365公里,并作出一个供家庭使用的AI助手;
2017年要走遍全美的50个州,跟每个州的人做朋友。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为了突破自己,每隔几年就要学习一个新的学科,并且从各个领域探索管理的实践,一生出版了30多本书,并且在2002年获得了布什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巴菲特的老师,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一个都没有。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被称为“投资界的乔布斯”,在他最新出版的《原则》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
言外之意是说,天赋只占成功因素的一小部分比例,更多地,是需要靠努力奋斗、靠刻意练习来达到人生新高度。
这些杰出人士要么对突破自己、不断努力的精神十分肯定,要么自己本身就是“变成更好的自己”实践者。
很显然,他们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像电脑的系统一样,是可以不断升级、迭代,提高运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
05
但为什么“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不愿意努力呢?
《终身成长》的书里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认为了不起的天才不需要努力,成功主要靠天赋。如果自己追求努力,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智商有限”、“技不如人”;
第二,追求努力让他们失去了止步不前的借口。他们把其他人的成就都看成是“天赋”,认为努力根本就没有用。
放弃努力就像一块遮羞布,让他们得以像鸵鸟一样,躲在自己挖的沙坑里,不肯面对社会的现实。
认为“读书无用”的人,也是因为不愿意相信自己现在的处境是读书少、不思考导致的,他们宁可把时间花在打王者上,把钱用来买烟和酒来满足身体,却不肯花一丝一毫的精力来武装头脑。
巴菲特说: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一切啃老、骂社会、仇富的人,都是自己放弃努力的结果,这结果不是来自于父母、朋友、学校、社会,而是自己当初挖的坑,埋下的苦果。
图片来自简书APP06
有人说,我就是笨、智商不高,再努力也没有用啊?
这种观点也是错的。
智商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当初是为了让不能进入巴黎公立学校的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才发明的智商测试。而他本人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人的智商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观点。
与此相反,他在《Modern Idearsabout Children》里面说过:
一些哲学家,判定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从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智商之父都承认,“智力”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而是可以随着有意识地练习而逐渐提升的。
我们必须承认,有人通过家里拆迁、中了彩票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但这不是经过奋斗得来的钱,他们不会珍惜。就连辛苦赚钱的企业家都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意外之财又怎么可能长久呢?
我们不能放弃踏实努力的机会,而像守株待兔一样,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事上面。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注定无法翻身。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最悲哀的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
李开复在接受腾讯专访时说: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只有终身学习,勤于思考,才可能在未来占据先机。
而走出校园就再也不读书、不思考、不学习的人,注定要被AI取代。等到世界充满AI的时候,"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收获的是AI带给他们的便利,而留给“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悲哀(AI)。
迷路的指南针,爱思考、爱英语的东北汉子,剽悍江湖金牌讲书人,指南针英语创始人。文章首发在“迷路的指南针”同名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