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花了4700元买了110套共225本书,读完58套计90本书,其中,纸质本70,电子书20。
2018年买的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e831ed0c17503dc6.jpg)
2018年读的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7616a68afe8ff1d5.jpg)
两相对比,羞惭无地,再次徘徊于书架前,摩挲过一排排崭新的书脊时,总有种将新娘子热热闹闹迎娶过门却不入洞房的愧疚感。
而那些“入过洞房的情人”,自己就当真了解她们吗?
“买书如山倒,读书似抽丝”,我这抽丝的速度,忒也慢了些!
可是,亲爱的,请原谅,我并非有意冷落你们其中任何一位,你们都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那么有趣,我知道,只消我翻开其中任何一本,就会沿着河流般的柔软踏上新世界的道路,到达我无法想象的地方。
可是,亲爱的,请原谅,我没有。
原谅我无法仅以读书度日,我毕竟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和大多数人一样,被裹挟在红尘里,周一至周五上班下班,下班后做各种各样的家务,陪伴孩子和家人,周末去菜市场,关心粮食和蔬菜,我的时间,被切割的体无完肤,每缕每片都承载着不同的重量漂浮、远去、坠落,抛到空中,踩在地下,变成微不足道的碎片。
在这些碎片中,我小心翼翼地拣出十本书,借此追忆阅读时光,归纳阅读得失,一年来,我精神上的多数余暇都折叠在她们身上,当我再次展开她们的面纱,我看到自己走过的路,我感到这些时光没有虚度。
一、余华《活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eaffe822d72e6c10.jpg)
每年冬天——其实不过是近十年,过了小寒,总会忍不住读一遍《活着》,如同临近年关的游子忽然思及故乡,转头分开城市的波浪,踏上开往回家的列车一样。
在这本书里,余华讲述了一个世纪的悲伤和一个民族的坚强,就像透过一粒水滴理解整个大海,一片落叶回忆整个季节,在福贵身上,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乃至人类世纪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当所有的苦难和不幸同时向一个人袭去,他会怎么样?是竭斯底里的喊叫还是鱼死网破的反抗?都没有。《活着》告诉我们,最有力量的方式是忍受,不动声色的忍受,默默无闻的忍受,甚至用笑的方式忍受泪水,用活着的方式忍受死亡,用大地般宽广的胸怀容纳黑夜,用时间的漫长抚平生命的动荡。
二、李开元《秦谜》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e404975d31080eb8.jpg)
在读《秦谜》之前,先读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在这里顺便写一下对《大秦帝国》的印象。
《大秦帝国》有气力、有筋骨、有精神,是难得的一部史书、小说和思想史。
读这部书的过程中,中国原生文明的烈烈之气朗朗之风迎面扑来,如饮纯酿如沐春风心神涤荡心神俱醉,这里没有宋的柔靡,元的粗疏,明的僵冷和清的卑俗,这种烈烈之气朗朗之风在《战国策》、《史记》、《诗经》中也曾有过,但如此规模宏大又如此细腻连贯并富现代感地呈现出来,首推《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春秋战国的整合,用最精炼的方式,简善社会制度,扩大民族精神,并最终锤炼出清澈巍峨的华夏文明。
遗憾的是,这种清澈,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流得浑浊不堪;这种巍峨,也因距离太远而无力看见。
所幸还有《大秦帝国》,用最通俗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热血、筋骨、精神有气力地呈现出来,溯本清源,功莫大焉。
读完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接着读李开元《秦谜》,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意思。
比如同讲“坑儒”,《大秦帝国》析之备详叙之甚细,作者显然对“坑儒”这一事件深信不疑;而《秦谜》却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坑儒”疑点颇多,很可能是桩伪造事件。
这就很容易迫使读者思考:什么是历史事实?
李开元对历史学的知识构成有“3+N的世界”之划分,即历史学是由三个基础世界和衍生于三个基础世界之上的无数历史作品(N)构成的。这三个基础世界分别是:往事、史料和史书。
史书显然不同于历史本身,“已经消失了的、短暂的事件与一份证实那一事件的、保存下来的材料之间是有差距的”,但我们最系统最权威的历史,往往来自史书尤其是官方史书,对历史最认可最深刻的印象,则多来自历史作品,即“3+N”中的“N”。
这就意味着我们了解的历史很多时候不同于历史事实本身,如何根据模糊的往事、残缺的史料和浩若烟海的史书推衍出最准确的史实?如何不在历史浓密的胡须中迷路?李开元的《秦谜》不失为一种大胆、有趣且严谨的尝试和出路。
作者采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探讨一桩桩历史疑案,一份份史料宛若一本本卷宗铺展到法官桌前,那些出现在不同史料中的历史人物被反复传讯于同一作案现场,这些现场,或是面目全非的遗迹,或是冰冷残缺的墓穴,或是碎裂不堪的枯骨,或是半块碑石一缕帛片,当现场的证物和史料中的证词相与勾连彼此印证时,历史的真相在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后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三、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7944d87d38573191.jpg)
“技法精湛,内力浑厚。”这是我读这部书时最大的感慨,和中国传统小说不同,西方小说注重结构、逻辑和技巧,包括大仲马《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小说在内,写的都极有条理,层次性强,故事铺展淋漓尽致,人物为情节推动不由自主向前流动,作者主观情感较少......当然,我西方文学读的不多,不敢多言,仅就所读所感作一真实比较。
在读这部书的过程中,脑海中平行浮现的是一个发生在唐代长安类似《达芬奇密码》的故事,一个《唐诗密码》的故事。
大唐贞观或开元年间,长安崇文馆发生一起凶杀案,死者为风头正键的某诗坛新秀,在凶案现场,死者身上散落着厚厚的书简,身下则留了一首用血写成的唐诗……
死者友人——可以是大理寺年轻官员,也可以是同来应举的诗人,立即介入此案调查,调查最初唯一线索就是那首唐诗,这首唐诗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凶手究竟是谁?死者为何用唐诗的方式留下线索?
诗本身就有很多密码,诗有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古体诗有柏梁体、换韵、长短句;律诗讲究音韵、平仄、对仗,平仄又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等,对仗又有首联对仗、尾联对仗等;绝句又分律绝古绝两类,律绝押韵限用平声韵脚等等等等……中国古诗中的密码,一点也不比那幅《蒙娜丽莎》隐藏的要少。
但这样的灵感发展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至少需要具备两点,那就是“技法精湛,内力浑厚。”
技法精湛要求作者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内力浑厚意味着作者对所要运用元素的了解达到专业学者的地步。
显然,这两方面,我都差距甚远。
只是还好,有这样一个想法,还有两条道路。
当然,还有丹.布朗这位伟大的导师!
四、冶文彪《清明上河图密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5e5bea43de67480b.jpg)
说真的,读这部书,不是一般的累,我对作者冶文彪先生,真是佩服到了十二万分的地步。
我是2017年11月6日买了《清明上河图密码》一到四部,用了两个月,读到第三部《食儿案》,放下一段,拾起续读时,却再勾连不上,一时心懒,不想再读。直到作者第五部出版,一看目录,竟然是周易六十四卦!瞬间惊艳,觉作者勇猛精进,实力和野心都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遂决定沉下心来,细读一遍。
这部作品绝对是大格局,正如第五部腰封所称“中国小说罕见的恢宏格局。”,如果这部书读通读透,再看其他悬疑推理甚至写作此类小说,都必然会有“一览纵山小”之感。
五部五绝,分为“讼绝”、“牙绝”、“斗绝”、“作绝”、“相绝”,五绝宛如五瓣莲花,同时展开于北宋宣和三年清明时节,花蕊就是消失于汴河之上的梅船。
五绝从同时同地,分入不同迷局,开头收尾,而每一局又是局中局,这局中之局,只能由五绝中的亲朋解决,如第一部共五个案件,“讼绝”赵不忧开头处理“八子案”,弟弟赵墨儿处理“香袋案”,妹妹赵瓣儿处理“范楼案”,堂弟赵不弃处理“变身案”,这些案件,同时发生,相互交织,每人破解部分案件,剩余未解之谜则拼到第五案,第五案并非新案,而是由前四案交织未解的部分,自然由五人合力破解了。
但五人合力并未完全破解,仍有部分疑点未明,这部分疑点,在每一部结尾都暂时封存,前五部至少封存五大疑点,各由五绝保留,到第六部时再一起打开,拼到一起,形成“五绝共破花蕊案”的大结局!
可以说,每一部都是一绝会同身边之人演绎案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五绝破案的缩小版,充分演绎后归纳到一绝身上,当归纳成五绝时,五绝再共同演绎最终案件,五绝演绎最终案件的过程,又可以看作是一绝会同身边之人破案的扩大版。
简言之,《清明上河图密码》在结构上是一部书,也是六部书,这种恢弘骇人的结构,如果没有充分的细节和坚实的逻辑,是断难支撑起来的。
这两方面,就不多说了,细节上简直就是一部宋代百科全书,至于逻辑,那更是没得说。
五、班固《汉书》(第一卷)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7279f769b2c643fd.jpg)
从2017年开始,我有一个系统阅读《二十四史》的想法。
想法的第一步,自然是买。
所以当年双十一,我毫不客气地以八百元价格买来了《旧唐书》和《新唐书》。
当这两套繁体竖排中华书局版的古籍码到桌上时,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句话却是:“这不过是绝世武功秘籍的目录,那才是绝世武功秘籍。”
发言的自然是那位“我是看了三年,练了三十年,才有今天境界”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
《旧唐书》共十六卷五千四百零七页,仅目录就有七十二页;《新唐书》共二十卷六千四百七十二页,目录八十页。
我算了一下时间,如果每天看十页,从不间断,看完两套书需要近四年时间。
当然了,这只是看,如果想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参考下陈总舵主的经历,大概需要四十年。
而这只是二十四史的十二分之一。
这让我感到灰心。
也让我追问自己:何必看这些书?看书是为了什么?
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看书。
对我来说,看书类似一种本能的需求,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当然,看书要比吃饭睡觉有趣的多。
这也许就是我看书的原因吧,本能的趣味而已。
话多说了,转过来说读这部《汉书》和相关古籍的感受。
我喜欢读历史,尤其喜欢读“原汁原味”的历史,倒不是自己故作高深,而是相比太多当代历史解读类作品,还是读“最接近历史现场的记载”更可靠明白一些,即使这些记载仍可能充满太多假象,但假象本身即意味着另一种真相。
今年读完《史记》第一卷、《汉书》第一卷、《旧唐书》第一卷、《资治通鉴》之《唐纪》一到十,说来有些煞风景,这些书,至少有一半是在洗手间看完的。
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只觉“一股热气,在小腹中渐渐腾起,俄尔,热气向四肢百骸流去,只觉浑身暖洋洋的,说不出的舒泰。”
六:粟斯《唐诗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13cbfbf452a1f49f.jpg)
如果以武林派别划分书目,历史类书籍刚猛纯阳,可划成少林;诗词类阴柔绵韧,当可划为武当。
千百年来,两派绵延至今,高手辈出,如少林之左丘明、司马迁、班固、陈寿、司马光、张廷玉、陈寅恪、胡适、吴晗、黄仁宇等,前后推出无数典籍秘籍,其巅峰之作镇寺之宝当属集历代高手之功创立的少林七十二绝技——《二十四史》。
武当自不甘落后,从无数无名氏高手到大师云集,出了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陆游、纳兰性德、穆旦、海子、舒婷等奇人,更是招式精粹绵绵不断,除《诗经》《楚辞》为本派之源:太极拳太极剑外,更珍藏有《九阴真经》上下卷——《全唐诗》及《全宋词》。
遗憾的是,神功犹存,可愿意修炼能够修炼它们的弟子却越来越少了。
当然,掌握这些神功的大宗师也愈加稀缺。
修炼神功的空间似乎也越来越小,生活的境界也越来越浅。
天地仍宽心若芥,日月如新境难新。
还好这本讲述唐诗的书,作者心宽若天地,境界似新月,全无一丝一毫浮躁,全无一丝一毫媚俗,全无一丝一毫做作。
他平静,安稳,像用夜光杯轻端一盏西域美酒,在冷雨飘零的红楼上,隔着珠帘,望向缓缓坠落的烟火,慢慢地、不动声色地一饮而尽。
这杯酒是什么味道?
我在读这部《唐诗故事》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修炼诗词是件不易的事情,不要轻易开口,不要轻易开口,因为我,根本还没有谈论诗词的资格。
她就在那里,静而远,简而美,你如何看她,她在你心目中,就是什么样子。
你自身的境界,决定了你看诗词的境界。
诗者天地之心,只有你走进天地,看到天地,为天地所接纳,才能最接近诗。
七:科塔萨尔《南方高速》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61f653d3754ef7f1.jpg)
美洲作家尤其是南美作家的叙述腔调似具奇异魔力,可将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点石成金,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实、梦境与幻想,在作者笔下毫无边界地自由切换,时而是长镜头般的连续记录,时而是慢镜头般的定格素描,时而是显微镜般的细入观察,作者津津有味于这种表达,不以情节取胜,不以人物为意,而是深入表达本身,通过高速流动的文字,摧枯拉朽般将小说带到梦幻般的甚至令人癫狂尖叫的境地。
这本《南方高速》处处充满着表达本身带来的魔力,从《魔鬼涎》的深入细节到《南方高速》的连续转换,文字本身的魔力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阅读这样文字的过程中,令人不由产生如此幻想:“是否只要披上这件文字的魔衣,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最惊悚的是本书腰封聂鲁达的一番话:“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忧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好吧,我读还不行吗。
八: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82bdd2aba61256b5.jpg)
江苏文艺出版社这套大家散文文存共有八辑,包括周作人《怀旧》、朱自清《荷塘月色》、鲁迅《朝花夕拾》、董桥《旧时月色》、余光中《左手的掌纹》等共三十七本,装帧精美,封面朴雅,纸张细净,间距疏朗,为不可多得的值得收藏的散文文存。
这本《左手的掌纹》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余先生是诗人,散文只是“诗余”的“左手的掌纹”,但这片左手的掌纹却开散文新境,将“中文的句法、文法、章法、节奏,以及修辞学习用的手法……脱胎换骨而金刚不坏。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槌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使散文有诗的简洁精炼而又情感生动,极富变化。
现代人写作,在小说日更新媒体营销的浮躁风气下,对文字自身的规律越来越不讲究,这种焦虑造成了文字美感的丧失和无数时光的虚度,倘若能潜下心来,好好阅读中国古书和大家文章,相信定大有裨益。
九:王嘉 《拾遗记校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b416d555e7b4a0d9.jpg)
《太平广记》第八记载淮南王刘安成仙之事时,“汉史秘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此一句颇多玩味之处。
正史之外,可读志怪杂录,正史者未必真,志怪杂录者未必假。两相叠照,同时阅读,有种进入历史罅隙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正是创作小说的绝佳空间,罅隙中的嶙峋怪石莫名生物则是创作小说的超好素材。
比如《拾遗记校注》卷四记载,秦始皇时,“有宛渠国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这里的宛渠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乘坐的沦波舟,又是种什么工具?这很让人联想到这一切是不是来自地外文明,而他们为什么来到秦帝国?和求长生的秦始皇又发生过怎样的碰撞?结果如何?那艘神奇的沦波舟又最终去了哪儿?……脑洞一连串开下去,如果再结合《史记》始皇帝屡次巡游、徐福东渡等故事,完全可以开一个历史可能性故事的N次方,这个故事,甚至可以披着科幻或现代的外衣,内核元素则完全是非虚构的。
这类脑洞惊人的元素,在中国志怪杂录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钻研其中,熟捻于心,用小说尤其是西方小说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信或能“内在古典,外在时尚”通吃中外的优秀作品来。
十: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0476/ba9436d5156a9472.jpg)
从2007年读林译村上《挪威的森林》算起,至今已有十一年了,十一年来,每年总会读四到五本村上作品,从未如此强烈长久地喜欢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甚至我的现实生活,总会隐约渗入他的影子。
他和他的作品就像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惬意的精神角落,无论何时何地,只消翻开他的作品,就会心神安宁,仿佛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真实存在却又无法捉摸的自己,此刻正实实在在被托在手中,微笑地对自己说:“我可是在这里哟。”
2018年阅读范围有历史、志怪、诗词、小说四大类,主线阅读有秦汉史、唐诗、悬疑推理小说、金庸小说四类,阅读主要遵从本能的趣味,速度不快,深度不够,输出不多,整理不及时。
这几乎是二十余年来读书的积习,本不欲改变,但即使是阅读这种本能的趣味,也存在向优秀提升的空间,所以还是反思调整一下为好,此亦为2019年阅读计划。
一、苦修内力。主修历史、诗词两项,19年精力主要放到唐代历史诗词,每天读《资治通鉴》、《旧唐书》、《全唐诗》、《太平广记》各两页。其余历史诗词按四季流势应景读之,如秋冬季节读《史记》《汉书》《汉魏六朝诗选》,春天读《诗经》、《唐诗》,暮春读《宋词》、《千家诗》,夏天读《元曲》等,诗与景谐,自有意境。
二、精习招式。招式是指结构及表达方式等,主要指阅读小说方面,西方小说包括日本小说在招式上极尽变化,最足学习。19年主要阅读书目大致有《失落的符号》、《地狱》、《罗生门》、《基督山伯爵》、《百年孤独》等,主要阅读丹布朗、马伯庸、金庸、古龙、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石黑一雄、冶文彪、余华、陈忠实、村上春树等作家作品,当然,这只是大致划线,在阅读他们作品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变化,意外的惊喜,我也期待着新的作家作品进入我的视线,成为我的精神导师。
三、勤练武功。每读一本书,认真梳理回顾,包括本书的内力和招式,并运用已学的内力和招式,最好推陈出新,别具一格地将其表达出来。
四、回到生活。读书并非逃离生活,而是要回到生活之中,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宇宙生活。亲近大自然,避免为生活吞噬,而是从中吸取类似阅读的动力和营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别忘了,灵感可能就在你仰望星空的瞬间。
本文首发个人公众号:卧秋山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