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很困,看不进去书,从来没有午休过的我,实在抵抗不住睡意,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睡醒之后,脑子清醒了不少,再看书,又能看进去了。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我之前读过电子版,实体书的排序和电子书排序不太一样,有一点不适应。
我在心底很清楚,义务教育时候的教学方式是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它有导入,新课,小节巩固,作业,复习等各个环节,它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果就是:一个概念,我能清楚背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会做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难度也是一步一步升级,通过练习来巩固概念。
看书的时候,我却忘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囫囵吞枣,勿求用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我合上书,很多概念都已经忘记,感觉没有办法继续把读书笔记写下去。我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来回忆书中的概念,写下我的读后感。
01你在进行的改变是有效的吗?
【1】改变有两种,第一序列是内容的改变,第二序列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一个毕业3年的大学生,他寻求咨询,很痛苦,3年之内他换了5份工作,目前还在找工作的痛苦之中。他认为自己是为大事而来,不应该把时间否浪费在这些没有价值的小事上。
陈老师提醒他,应该先生存下来。他寻求改变,换了5份工作,改变的只是工作的内容,应对方式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和这个来访者一样,总是把改变只停留在第一序列(内容),导致改变本身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2】另外一个故事,有个朋友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过度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为什么要参加考试?过度思考的结果就是每一件事他都拿不定主意,这让他很痛苦,他想要去寻求改变。
他去跟父母讨论解决的办法。妈妈说:“你呀,就是太犹豫了,做选择的时候不要想太多。下回做选择的时候,根据价值观排序,补就容易多了吗?”他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就照着做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变化,他还是会继续思考:“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价值观合不合理?”
后来他又去问爸爸,爸爸说:“这是一种特别的才能。很多人只是根据常识来生活,但是你会用理性去思考。我想让手下的员工建立理性思维都很困难,而你天生就会。不被常识蒙蔽,凡事问什么,这是审视世界的好习惯,虽然费点时间精力,却很值得。”
他爸爸让他保持这个习惯,说将来会派上用场。他觉得有道理,之后,虽然还是会纠结和思考这些问题,却不尝试改变,心情反而好很多,想的也没那么多了。
妈妈给出的建议改变内容,爸爸改变的是“他想改变”这个应对方式,就是接纳自己。
02有效改变的标准。
【1】看改变的动作的是改善状态,维持状态,甚至让状态恶化了。
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你陷入这样的恶心循环就要小心了。那个不断换工作的人就是这样的状态,他的目标是实现自我价值,可实现自我价值是需要积累的。那个乌托邦式的目标只会让他不断地寻求改变,从而失去自我积累的过程。越是这样,越焦虑,就越想改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比如,我想要改变,期待改变后的自己,我给自己定的日目标是简书每天1500字,可是我工作特别忙,写作水平也不行,因为日更1500字,每天花费2小时,为了凑字数绞尽脑汁,写的还都是流水账,让自己睡眠不足,工作效率低,扣了工资。这就是状态不好了。人不能独立于环境之外谈改变。
【2】我们想要的改变,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自然发展的过程。孩子从爬到走到奔跑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的过程。连伤害都有自然恢复的过程,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
想要做出改变,先思考一下:如果不作改变,事情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不能因为仅仅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改变的企图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既没有效果,还会变成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