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我在简书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到现在5个月过去了,码了7万多字,共40篇文章,粉丝187个,694个喜欢。这个成绩和很多人比起来,并不多优秀,但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
刚开始,只是抱着写写看的心态发布了几篇文章。慢慢的,有人关注、点赞、评论、打赏,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动力。但是,由于各种“借口”,并未将其当做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只是有空、有灵感了就写上一篇。
一直到9月23日,为了持续更文,给自己找了50个理由。实际上,一开始只想了20个,后来有人在留言区说我“骗人”,又补上了剩余的30个。而在这之后连续更了12天,也体会到了那些日更的作者的不易。
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今天写什么。如果早上刚好有灵感了,中午就会列出一个大纲,晚上下班将文章写出来就行了。
但有的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并不知道要写什么。甚至,到了写文前还在纠结,这也就有了那篇《纠结了2个小时,我还是选择了更文》。虽然看的人不多,但是还是有几个小伙伴鼓励我,很开心。
那12天每天都在问自己:
“写什么?怎么写?写不写?”
就好像大学的时候每天想得最多的三个问题就是: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12天吗,至于那么夸张吗?我不敢说别人怎样,我只能说我这12天很纠结。
当然,这其中不仅仅是不知道写什么,可能更多的是这背后的不安和恐慌。之前,还能用“更文不勤”来安慰自己阅读量、点赞量不高。而在日更之后,这个“借口”就不再是理由了,反而更能直视自己写作本身的问题,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那么,写了40篇文章,我到底收获了什么?这过程中又失去了什么?我今后的写作之路又该如何走?
对照之前写的50个写作的理由,我发现很多自己认为的“好处”都没能实现,甚至于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当然,这也算是意外收获了,发现了不足才好改进不是吗?
①经常高估自己
每次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达到1500字以上,但是结果可能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都不能写成。后来,慢慢降低要求,只要能完整地写出一篇文章就好了,不论好坏,不管长短。时间长了,1500字可能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当然,目前的我还不能够很轻松地达成这个目标。
②经常负面情绪爆棚
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就觉得写不下去了,看看自己的文章觉得真的“很烂”。然后,内心就在怀疑自己、打击自己。
你不行的,你做不到的,没过几天就会放弃的!
写了有什么用,还不是没人看,没人喜欢!
干嘛每天那么纠结、痛苦,这么强迫自己有用吗?
我每天除了和写作本身遇到的困难对抗,还要试图说服自己那颗“无时无刻不在说服你举白旗”的心,让它积极地和你共同进步,而不是总想着拖后腿。
③输入质量不高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传着“输出倒逼输入”这句话。我觉得这里的“输入”指的未必是“数量”而是质量。
何为输入的质量?也就是通过输入,你真正获得的东西。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书,有的人可能只是看完一遍,认真的还做了一遍笔记。而有的人可能是直接将书中的内容用在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她从不“读”书,而是用书,将书中好的例子用在她的课程中、生活中。
而我输入的质量不高,很多时候只是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并没有吃透,也不能合理利用书中的知识。
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总归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也能及时地警醒自己。
写作的这段时间失去了什么?大概就是平时娱乐的时间减少了,花在看电视、刷朋友圈、看微信公众号的时间减少了,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
和菜头说:“持续创作,时光会帮你消灭99%的对手。”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性,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写不下去了。但是,姑且把它当做是鼓励自己继续写下去的动力鸡汤吧。写不下去的时候看看,或许就能瞬间打鸡血,滚回去继续码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9823/60b218313980a0b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