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久我都在读《资治通鉴》,风开始读的时候,由于缺少翻译的白话文,所以,读起来不是很懂,读的时候,先看原文,然后又在手机上看杨柏翻译的白话文,阅读的速度非常慢,渐渐地,懂得了一些常用的字词的意思,还有句式的意思,就能慢慢地读懂了,先看原文的时候,即使有一些是不懂的,只是略微地猜出了一点意思,但是读手机上的白话文的时候,发现,这些读过了。这才发现,之前读原文猜着读的那些基本都是对的,大体意思是猜得基本正确的,后来读白话文也就觉得没有意思,不再读白话文的了。
能读懂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读过《史记》,前面的这些部分记叙基本与《史记》是一致的,所以,一读之后,也就明白意思了。
昨天在空闲的时候,看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是读到五代时期的,比《史记》记叙的历史更长。也就是,读了这本书,把五代时期以前的历史基本都了解了,还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读宋朝之后的就行了。
在读的过程之中,单从了解历史的角度,我觉得《资治通鉴》这本书更好理解,因为他是按年编的,也就是编年体,把一年之中的大记事记录在这上面,更容易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而《史记》有所不同,《史记》之中最精彩的部分的人物的列传,文学性比较强。在叙述单个人物之时,因人物与人物之间是有时间和空间的交集的,所以两个同处一件事,在分别读这两人的传记时会有重复之感觉。在本纪中和世家中,在讲述各国、各家的发展时,也有重复之感觉。但总体而言,《史记》的叙述更细致一些,从文学的角度,更值得一读。从了解历史的角度,《资治通鉴》更易于阅读。
这两天读书都比较顺利,基本能每天完成任务,不知道这是阅读上渐入佳境的表现,还是兴趣使然。总是,曾国藩的“读书不二”这一教训深刻地影响了我,我于是决定,从上个月的20日起,用半年以上至一年的时间,把一整套《资治通鉴》读完。写不出文章,那就读吧,把书读完了,销号了,也算是驻村期间的自己的一大收获吧!
当然,我也需要每日反思,要践行好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最终是要汲取书中的教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只有做到在生活中践行了,才能提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