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起源于本周写的一份内部讨论的PPT,完了之后一直觉得意犹未尽,似乎有些问题并没有通过PPT想透、写透,因此决定再用文章的方式来记录这段思考。
移动互联网在2C领域的红利即将消失殆尽,更多的机会将转向对于这个社会更深层次的改变和提升,比如提升企业的服务效率,改变社会分工的方式。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想整理出自己对于这一轮变迁的认识,并且想清楚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能做些什么。
商界,一直是不缺少传奇故事的,甚至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些故事却会有几近相同的脉络。一批勤奋的创业者,凭借对商业的敏锐,感受到新兴机会,得以发现某一市场空间,并孜孜不倦的根据市场变化,打磨自己的战略、产品,组建研发、生产团队,开拓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相当一批得以快速发展的企业,他们享受早期的市场红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的成为了领跑者,有的成为不断向领跑者发起冲击的挑战者,有的逐渐成为了跟随者。然而,市场红利迟早有逐渐消散的一天,或是因为商业环境的变化,或是因为技术的变革,或仅仅是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行业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集中度,中、小型选手逐渐生存困难,大企业开始具备收割能力,这一时期大企业凭借对中、小企业的吞噬,仍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等到市场红利消失殆尽那一天,大企业自身也将出现增长乏力,这时候由于企业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源和积累,一些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开始将注意力拓展到其它行业。
这样一个变迁规律,我想基本可用来描述绝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行业,发展到最后,只剩下一小批大型、巨型企业,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大型企业,最后都变成了集团,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规模经济
早两天参加白鸦的沙龙,里面提到规模经济。没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种发展方式就是一种追求规模经济的模式,努力把自己变大,具备更多的资源,更大的话语权,从而可以大鱼吃小鱼,并不断降低边际成本,借此不断强化自己,在竞争中驱逐低效率的小企业。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从工业时代以来所遗传下来最为普遍、生命力最为强劲的商业逻辑。
但这种发展模式,在我看来,却是一种糟糕的恶性循环,因为他们生存发展的逻辑就是不断的寻求增量,并不断吞噬。然而这种方式却必然会导致两个后果:1、每个行业都会被几家庞然大物占据绝对份额的市场空间;2、原有市场迟早会饱和,企业因此迟早会增长乏力。
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某某企业是传统企业,某某行业是传统行业,其实很少见到有人出来定义“传统”二字。如果让我来定义的话,我更多会把他们理解成一种商业模式,他们的本质是一种买/卖式的商业模式,不断在寻求市场的增量部分,靠不断的拉新来维持自身的发展。规模经济就是典型的这种发展思路。
而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经常听见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行业。其实我认为已经基本不存在单纯的互联网行业这一说法了,比如说小米的拳头产品是手机,但它却被定义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因此,我认为互联网也已经进化为一种商业模式,它不是一个与其它行业平行的新兴行业,而是可以与所有行业进行结合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连接,将企业与它所有的客户紧密连接在一起,并能够持续获利。这里我想提一下凯文凯利的一千粉丝理论:“作为一个手艺人,只需要一千个铁杆粉丝,每人每年愿意向你付100美元,你就能活得很好“”。我想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即:降低进入门槛并与大量的客户持续连接,再提炼一下关键字:低门槛、长尾、连接。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被我们称之为互联网企业的那些公司,他们会直接通过某一款产品一次性的从你身上攫取很多利润,相反,很多时候这些产品和服务还是免费的,但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粘着你,让你一直用他们的产品,使用他们的服务。
为什么互联网经济会对传统模式带来冲击?
我们逐一来分析被互联网冲击最为严重的几个行业。
零售行业
这个是最早被冲击,也是被冲击的最狠的一个行业了。听白鸦讲,很快线上零售就要占到整个零售经济的20%了,并且在整个零售行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线上零售的增长还将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下,你让传统零售行业怎么活呢~~
那电商为什么可以带来这么大的冲击呢?马云早年常说,电商其实提升的是货物的流通效率。而其实零售行业主要解决的就是一个货物流通效率问题,既然这样一个新兴物种,能够解决零售行业的本质问题,它不成功谁成功呢?
电商究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首先,它让任何卖家都能直接对接终端买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在早年,线上引流的成本很低,为线上卖家节省了大量的线下开店、人工成本,节省下来的这一部分成本,当然可以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光凭借这两点,早年的电商就打出了一记狠拳:我比你便宜。消费者自然开始转移他们的消费阵地,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吸引更多的卖家来到电商这片土地里,同时原来的卖家也开始在上面卖更多的东西,于是电商又打出了第二记狠拳:我比你选择多。在电商早期发展那几年,中国经济整体还处于卖方市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今天的产能过剩,消费者并没有太多太好的选择空间。但是电商这一物种上来这两记狠拳,直接带来了市场格局的变化,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至少在电商这片沃土上出现了这样的转变,这样必然导致消费者成片的将消费阵地转移到电商上来。新兴经济一片红火,必定会提升这里面大量商家的库存周转率、资金利用率,周转率可是零售业的命根子,当电商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后,自然而然提升了社会的货物流通效率。
捋一捋基本脉络:凭借低价格,降低客户购买优质产品的门槛,同时,凭借丰富的商品以及高性价比,持续与客户连接,持续从老客户身上获利。
当然,这是电商的发展史,现在做电商,已经不存在前面说的优势了,比如成本低这一点就可以被很多淘系卖家打脸。但是淘系的生态已经搭建起,用户粘性已经形成,只要有人持续在上面买东西,就持续会有人在上面卖东西。至于阿里、京东,会有更多的方式从用户身上赚钱,直通车什么的老套路就不提了,比如说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刺激消费,赚取分期利息。只要能与用户持续连接,他们能找到很多从中赚取受益的方式,当然他们并不追求从单个产品、单个用户身上攫取很多利润。
手机业
用相同的思路,可以分析一下手机行业。小米体系敢打高性价比的牌,与他的销售模式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觉得这个还不是重点。如果这个就是它的立命之本,那么小米充其量也只能成为第二家戴尔。小米真正厉害的是它的软件,包括:miui、小米商店等多个入口级产品,只有借助这些入口级产品,小米才能持续粘住它的用户,持续创造盈利的可能和方法,也正是如此,小米的硬件才能打性价比的牌。用同样的思路,也可以来看乐视的崛起,就不再赘述了。
上篇总结~~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长,想写的似乎还只写了一半,其它的留到下一篇文章里面再写吧,专门讨论一下SaaS这种模式以及价值,这个模式可以看成是2B服务与互联网的一种结合,然而会不会发布出来,就看这篇文章的打赏数了,没人看的话就写了自己压箱底吧~~
最后,简单总结一些我认为商业的变迁路径:
商业1.0:关键字是买/卖,以不断获取新客户、新市场为生存前提,唯一的连接方式是维保或者极少的增值服务
商业2.0:关键字是连接,不求迅速获利,将用户规模做到一定程度,持续连接,持续获利
商业3.0:关键字是智能,这个时代的企业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因此这类企业或者产品具备一定的智能推演、分析能力,从而创造更高的效率并极大提升用户粘性。
目前,我们仍然处于商业1.0向商业2.0的转型期间,虽然很多眼光超前的人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商业3.0,但其实没有2.0的过渡,一家企业无论如何无法进入到3.0的,而每一次转变,注定只有少量的人和企业能够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