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才知道,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教会别人同样的事情。说到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在转变为管理者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把自己会的分享给同事,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会像机器一样复制。如何教会同伴高效的处理业务是成为出色管理者的硬实力、
1
到20多岁的时候,你大概可能会有很多账户,既有支付宝也有微信钱包,更有网银账户。在我们要消费的时候,内心总是会衡量一件物品是否值得去消费,你可能有个很好的习惯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账户,有的专门用来投资,有的用来日常消费,有的用来进行旅行。同样的一件商品,在不同的账户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就拿去健身房锻炼这件事来说,放在日常消费里买个年卡就是太贵了,放在投资账户,你在投资自己的健康,一周去两次,一年也会去百次以上,合算下来相对于单次的收费可能就是超值。另外一个消费就是购买书籍和专栏,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就是一个非常超值的投资,假如能够每天价值来听说读写的话,相信一年之后会对商业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不仅仅是搭班子干事业这么简单。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2
之前有写过注意力是唯一重要的宝贵财富,但识别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宝贵财富之前,我确实经历过或者是不知不觉丢了三个大坑,第一个是莫名其妙的凑热闹,确实很多时候,在街上逛街会被锣鼓喧天的阵势吸引,很多时候与我并无关系。但就是人多,好一点我倒是很少在网上看一些八卦,我所知道的八卦都是别的同事传给我的。第二个大坑是心急火燎的随大流,就像刚毕业的时候,不懂未来要如何走的时候,因为专科,很多同学都去考本科,我也跟着凑热闹去考本科,最后成功的失败了,找工作的时候是一样的,这个坑太深了,因为里面人真的太多了。放眼望去,毕业了不都是找工作先过上再说。第三个坑是操碎了别人的心,这个有点特殊,在2012年的时候,淘宝刚刚流行,身为大学生的我,那个时候心高气傲,也开了一家淘宝店,还是专门做海淘生意,这哪是我的机会呀,之前从来没做过任何生意,毫无疑问,最终失败了,这应该是算的上是我第一次创业。那个时候还潜心研究了几天,选的也不是热门的产品,就是活脱脱的操碎了别人的心,以为那就是自己的机会。就连现在第二次创业也有点怀疑是否来的太突然,自己的沉淀还不够。
3
也许是还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也许是独自创业选的项目过于简单,也许是太过于安逸,竟然觉得工作时间没什么事情可做的,除了阅读和写作以外,其他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事。知道自己无知之后,还是想改变的,于是也在读书写笔记,讲课,有时候还是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手机所吸引了。确实工作当中会遇到,是否需要找一个无网络的环境下,潜心的写作。在拜读了几位老师推荐的《奇特的一生》之后,确实开始了记录了时间的花销,其实记录下来发现一天所做的事情并不少,但是还是觉得不够,还是有时间和注意力挥霍在手机上,被广告收割。
3
回顾一下这一周来,重要的注意力花销在和支付宝的对接结算上,在和第三方财务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丢失了重要的证件以至于结算没有正常的进行,这一周还完成了一本管理类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阅读。这本书在我家里躺了3年,终于读完了,这是一本很棒的书籍,书中所倡导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都是非常有效的策略。这本书值得再次阅读如同《奇特的一生》。今天的主要的注意力,早上放在和供应商的结算,顺手还翻了几页的《仆人》,也许是没进入状态,阅读的效率基本为零,不记得读的什么内容。下午还了解了健身房这件事,因为觉得需要健身了,这个计划需要落到实处。下一周重要的事物,放在结算及证件的补办,以及新业务的开发。
4
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大概是儿童时期,妈妈给的零花钱买雪糕的时候。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到现在自己养家的时候,经济学真的是贯穿整个生活,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需要花钱的,工作的时候,对于商业的第一次理解源于组织的一场论坛上。有位企业家提出的一个观点,说商业的存在就是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上了很多年的大学,但这是第一次对商业的问题产生感觉。在经营淘宝店的几个月里,就根本不明白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联。也不懂今天所听的经济学,关于需求供给以及通货膨胀和紧缩,劣币驱逐良币。学了才知道原来身边处处都是经济学规律的存在,原来老师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会觉得学好经济学走遍天下都不怕。经济学不适应的地方,大概就是没有太多需求的地方,就像在贫民窟或者一些政府补助性的地方就没有经济学,类似孤儿院,养老院这些地方,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寺庙就是不存在经济学的规律的。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样,既要吃的又要用的,所以经济学的规律还是在大部分场合都有用的。
5
今天的文章是一些专栏的学习笔记,不相互关联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