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葡萄沟》,老师的环节设计得很好,识字、朗读和写字落实都比较到位,但是孩子们上课不久就有些坐不住,老师整堂课都一直在不断地用口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以为这跟上课伊始老师没有把握住合适的节奏有关系。我们来看看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
首先,老师出示了篆体的“沟”字,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说实在的,“沟”字的篆体不是那么形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猜到它的意思和字形确实不那么容易。因此,他们都没有猜出来。
见孩子们没有猜出来,老师就简单地结合“沟”的篆体字解释了它的意思,并且让学生组词,因为是一个常用词,孩子们很快能组词:“水沟”、“山沟”,接着老师又出示了一张水沟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又齐读了“水沟”、“山沟”这两个词语。
接下来,老师引出了课题“葡萄沟”,先强调“萄”的轻声,又领着孩子们读了一遍。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葡萄沟的小视频,视频时间不长,很快就播放完了,于是引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然后创设情境:这样一个好地方,离我们这里很远呢,要经过广西、湖南、贵州,要怎么才能去呢?这样引出一张飞机票,进入课文生字词的学习闯关。
不难看出,为了创设这个情境导入课堂,老师很费了一番功夫,也花了一些心思,但是我却感觉这样的设计不太适合。
听课的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我一直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或消化,整个过程从猜字开始,经历了了解“沟”的意思、组词、看图理解“水沟”、朗读带“沟”的词语、读准“葡萄沟”、观看小视频这些设计,到创设去葡萄沟的情境,总共也就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节奏非常快,加上老师的语速也比较快,给人感觉一直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在不停地快步走,丝毫没有歇息的时间,所以很快孩子们的精神就陷入疲乏的状态,听课状态自然不那么好了。
也许有人认为,上课伊始,安排这么紧凑、节奏这么快的教学环节,能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听课状态;也许还有人认为,孩子们刚刚经历课间的休息,开课的前几分钟正是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这时候的授课最有效,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我认为,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么紧张、快节奏的环节设计恰恰不是太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