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细雨,泛滥了也容易决堤~
昨晚应约去了朋友家,去看他家那个学业困难的儿子。
一进门,一家人非常热情,唯独不见孩子们。“孩子呢?”我问。“因为怕影响老大,老二被送去奶奶家了。”孩子妈妈答到。
我忽然想起很久以前下班的时候,就经常看见老人带着孩子在马路边坐着。
“这么晚还不回家?”
“怕影响他哥哥,再多等等。”
这一切的行为背后都传递着一个信念:弟弟的存在必定会影响哥哥!到底是谁最先有了这么一个信念呢?如果是那个大几岁的哥哥有这样的要求,无疑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借口,或者说弟弟的出生对他来说影响太大了,始终无法接受。倒不见得是影响学习,而是老二抢了妈妈的关注,不知老大有没有因此退回到小孩子的心态让妈妈抱或者陪妈妈睡?要是当妈的有这个想法则是在表明:弟弟的存在影响了她对大儿子的宠爱。老二在,她就不能把心思全放在老大身上了,这似乎是她对老大宠爱的背叛。再就是用实际行动向大孩子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念:你在妈妈心目中还是唯一,妈妈可以为了你忽略老二的感受。再就是告诉孩子他是非常无能的,不足以应付每天的作业。学习是天下最难的事情,是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妈妈帮着做都做不好。事实也证明,一家人努力的结果换来的还是成绩的下滑,孩子反而淡定了。既然注定就这样了,那就没什么纠结的了。
“那孩子呢?”
“在玩平板。”然后她转向里屋,“老师来了,还不出来招呼?”没有任何回应。
果然,一个平板足以让孩子马上安静地消失,大家刚好都可以借此回避面对彼此无法交流的尴尬。我走到里屋,看到的是一个大约二三年级样子的小男孩,正蜷缩在床上抱着平板打游戏,跟几年前看到的那个活蹦乱跳才入学的孩子判若两人。
“这是他的房间吗?”
“不,这是我们的卧室。孩子跟我一起睡,所以床加大了一块。”孩子妈妈回到。
一个年将十二的男孩,躲进妈妈的卧室玩手机,不知是不是像小时候蜷缩在子宫里一样安全。
“他没有自己的房间吗?”“有,在这边。”那是一间不大的卧室,一张上下铺的床(上面还没去掉塑料布)旁边是空空如也的书桌,架上也没几本书。整个房间透着空虚寂寞冷。
聊了一会儿,我去叫孩子过来,毕竟我还没看清他的模样。来到里屋,我敲敲门“祥祥”“老师。”他笑了笑,然后挪了好几挪才从床上慢慢地下来。我带他来到客厅:“你过得还好吗?”“嗯,挺好的。”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笑着答到。“那你觉得爸爸妈妈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他望向爸爸,小声说“我希望爸爸再温柔一点。”孩子爸爸赶紧回应“好!我以后就温柔一点。”“在学校好吗?”“好,挺好的,学校里我有一个朋友和我玩。”……
从始至终,孩子都保持着那种僵化的微笑。空洞的眼神,细若游丝的声音,轻飘飘的身体。像梦游一样过来又像梦游一样回去,走路没有一点声音。这感觉既让人心疼,又让人担心。本来我想静静地陪他一会儿,感受感受他的气息,可是他在老师、家长面前,似乎失了灵魂一般,只是一个躯壳。是因为太害怕老师、家长了?或者习惯了顺从和隐藏,失去了自己的感觉?
回想整个过程,平静里透着神秘,有种主人不在,去人家家里参观的感觉。那个最小的老二才是这一切的承受着,或者说那个老二才是这一家人的操控者,却刚好没露面。
万幸的是家人真的爱孩子,愿意为孩子改变,但愿将来一切安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