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一所学校里,老师都想往行政后勤岗位上去,这种现象正常吗?
老师都想往行政后勤岗位上去,这种现象也正常,也不正常;关键看用怎样的制度去驱动教师做出选择。
一、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常的。
教育上,最重要的岗位在一线,那么,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拿报酬最多的也应该是教育一线的教师,然而现实却让人无奈。
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往后勤和行政岗位上去呢?
1.后勤和行政工作比一线教学工作轻松。
拿我们初中学校来说,后勤和行政岗位不用上早晚自习;平时也几乎不用上课;没有考试竞争的压力;即便有时需要加班也只是开学、期末等忙上几天,平时大部分时间内,工作绝对比一线教师要轻松。
2.后勤、行政岗位并不比一线教师拿钱少。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工资制度仍以职称工资为主,也就是说,一个教师拿多少工资,并不是看他在哪个岗位上,而是看职称。那么,同一个教师,在后勤和行政岗位上并不比在一线岗位上拿钱少。
况且,大家都知道,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不做事,就永远不会有错。
所以,大家就都争着往后勤和行政岗位上去。
尤其是已经晋升了高级职称、领到了高工资的教师,还有一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根本不想在一线。
3.行政和后勤岗更容易接近领导层,会有一些无形中的利益。
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和学校领导层接触的机会要多一些,往往,在获取信息、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会有一些便利之处。
这个大家应该都懂,只在一线埋头苦教的老师并不一定被领导赏识。

二、从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来看,这又是正常的。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真实的,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钱一样多,事少和事多,要是你,你选哪一个?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无可指责。
三、制度设计要科学,须充分考虑人性。
不合理的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着制度的漏洞。
目前,教育系统的职称问题之所以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大多是因为职称工资制度的不合理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公立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是晋升职称。只要有了高职称,一劳永逸,干多干少怎么干都一样。
据了解,私立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工资永远高于后勤和行政岗位。而且,工资与工作量挂钩,所以,私立学校教师争着去上课,领导要是不让一位老师上课,差不多等于半解雇了他。

科学的制度也是生产力。
好的制度,自然能激发人们的活力,驱动工作系统良性运转。
教育管理制度的设计肯定是存在着漏洞的,很多老师也都清楚。关键是看相关部门什么时候能下决心去改革。
什么时候公立学校的教师都能争着去教学一线,那时候就能迎来教育的曙光。
我是戚老师,感谢关注、阅读。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