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药方剂"附子汤"
该方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304条和305条。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我们综合看以上二条,可以看出附子汤所治症状为口中和、手足寒、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脉沉。
口中和说明该证津气末伤,提示里无热象,也即口不渴;四肢为诸阳之夲,肾主骨,脾主四肢,出现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为脾肾阳虚,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背恶寒,背为督脉所循之处,督脉主一身阳气,背恶寒为督脉阳虚寒侵;脉沉,沉脉主里;临床上当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紧或沉微。
条文前冠以少阴病,少阴属肾,可见这两条是張师论述肾(脾督)阳虚身痛的证治。
附子汤方如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宰,温服一升,日三服。
炮附子温真阳,通行十二经络,可温经散寒镇痛。人参大补元气,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可回生气之源;白朮、茯苓、祛除湿气,可利于阳气通达;芍药和营血通痹止痛,也可制朮附之刚燥伤阴,诸药合用,可扶阳通经,散寒除湿止痛。
本方现在临床上多用于阳虚寒湿之多种病证,如,虚寒性之痹证,即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肾阳虚之水肿;心阳不振之心悸;肾阳虚之遗尿、眩晕等。
附子汤现在用量如下:
制附子15克(先煎40分钟),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水煎服,日一剂。
另在304条里提到当灸之,说明在遇到阳虚寒湿凝滞性疾病在用附子汤时,可配合艾灸的方法,穴位如:关元、气海、丹田等,效果会更好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