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时间我们总是感慨。
感慨它太快,感慨它走的安静。一个月、一年,静悄悄的就溜走了。有时猛的回过神来,
只觉一阵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
我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长大后越发觉得时间过得快?”
我曾以为这和日子的充实与否有关。
但在过了几段忙碌与闲散交替的日子之后。我回头体会,不管是充实还是无聊,日子同样是过的飞快,差别不大。
故我有些困惑了。
近来因为疫情在家,我有机会重新系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在此做个总结。
首先我认为,对时间的感觉要分成三档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讨论。每一档的原因各有不同。
第一档的时间单位是小时或天。对这一档的时间感受和充实与否关系较大。比如对比考试的一小时和等待放假前的一小时,结果不言而明——
前者感觉飞快,后者可以说是苦熬。
第二档的时间单位是周或月。这一档或许是我们发出感慨频率最高的。
我就常和朋友同事感叹,“这礼拜就这样过去了”、“这就到月底了?!”
诸如此类。
影响这一档时间感受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是日子的多样性。
不管是做什么,如果每天过的太相似,对这一段时间的印象会在记忆里被压缩。
十天、二十天、甚至一百天,回想起来没有什么差别。每天都是做那几件事,没有哪件能在记忆里留下与众不同的烙印。
这一结论是我请了一段长假,在旅行中悟到的。
旅行的日子每天都不一样。
和老朋友聚会,品茶论道、秉烛夜谈;独走山间木栈道,抚摸冷峻的铁锁,仰望峭立的山岩;山顶观星,超脱形骸之外,游离宇宙之间。回到旅舍,冥想种种,借雨提笔,淋漓畅书…
那段日子回想起来,感觉很漫长。竟有一月顶上一年之感。
因为回忆很多,日子很丰富。
然后是最后一档,以年为单位。
“这一晃多少年就过去了…”。是否分外耳熟。
关于这一档的时间感悟,我认为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大多是需要熬时间来获得的。比如等待寒暑假、等待春游、等待某个节日…
这样其实就是把第一档的时间拉长了,道理不变。等待期待的东西到来,这个过程总是感觉漫长的。
但长大之后,我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需要争分夺秒去实现的。比如掌握某项技能,看完书单里的书,或是做到某个位置。
这时我们就开始感觉时间不够用了。再加上有些人不够自律,或者常常低估了目标完成需要的时间。这就导致了计划经常不能按时完成。
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更觉得时间太快、时间总是不够。
这种感叹常隐含着对光阴虚度的悔意。
以上就是我对时间快慢的一点感悟。
结论未必准确,仅仅是我个人当下的一点思考,在此做个总结。未来若有新的体会再作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