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家哲思
诸子百家的理论与对称性

诸子百家的理论与对称性

作者: 章彦博 | 来源:发表于2014-01-27 20:40 被阅读245次

    诸子百家之理论,甚是繁杂,儒、墨、道、法,争论不休,然而当时皆是为天下寻求出路,一定角度上看,都是治国、治民之道。

    其中,便有对称性的问题。甚至说,诸子治国之道,皆归于此。

    先看一张图:

    诸家特征图诸家特征图

    治理社会,终究追求稳定与和谐,道家去追求对称——均等,这就遇到一个问题:这个结构是否稳定?我们设想一张渔网,四周用力拉扯,是对称了,也均等了,稳定吗?不稳定,只要剪断一处,便会撕开大口——社会崩塌了,而这「力」,便是人际关系、利益交往。

    要对称,就必须去掉这些力,至少,不能太大。

    没有人际关系,则庄子有「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没有利益关系,则杨朱有「一毛不拔而救天下」。

    而为了维持这种混沌而恬淡的状态,则有「小国寡民」的结构。

    因为对称,所以有「齐物论」,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同之世,岂不美哉;小国寡民,恬淡虚无。如今可行吗?难,至少在人口众多的今天,小国寡民只能是一个梦,它终是「先王之治」。而实际上,在「先王」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崩坏了——如庄子所言: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人口增加,文化发展,经济增强,「小国寡民」的体系无法保障,对称体系的稳定性便无从谈起,对称性被破坏,「先王之治」,尽矣。

    如庄子所说,「天下大骇,儒墨皆起」,注意到,「儒」在图的正中央——行仁爱,追求对等、与差异。然而儒家似乎不希望秩序,或者说不对称继续发展,甚至到了法、墨的程度。我先前说,对称很美,孔子也这么觉得,他念兹在兹的,也是大同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然而世事终究是「大道既隐」,所以「天下为家」,至少,没有走向「天下为己」的极端。为了维护这个秩序,这个结构,以及这个「中庸」的不对称,便有礼治。

    所谓「礼为异,乐为同」,通过礼乐教化,维护这个体系。同时礼乐也是一种「阻力」,来防止对称的再次破缺——倒向法家,事实上儒家后人已经这样倒戈了。维护有机的对等,故有「君子 - 小人」。

    图中的另外两个——墨家与法家,他们的结构,都是高度不对称的。

    墨家求兼爱,看似高度对称,却不稳定——它是无源之水,比不上儒家的「亲亲之爱」稳定,而对称性,也因为它的高度对称而自发破缺了——兼其爱,然而民必有争,争必求果,又不能来法制,怎么办,听领导的,所谓「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高度的平等崩塌了,对称性也破缺了,平等导致了独裁。

    墨家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它需要坚定的思想,就像在渔网的每个结上绑上木棍,「兼爱」使得拉力陡增,木棍必须紧紧的扎入土中才可以——这终究是不稳定的,终究是要崩坏的。

    而法家,无情,高度不对称,它追求的是绝对的秩序,结构也早已不是渔网,而是机械,人民就像泥沙,所以无所谓文化,故有焚书坑儒;无所谓民生,故暴政起焉。

    诸子之争,就像一群人在争论这几个变量——对于秩序的争论,对于 兼爱 - 仁爱 - 不爱 的 拉扯与争论,这样的争论终究是无果的,因为他们都是自洽的,他们都配套着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来维护他们的理论,都将社会推向某一个稳态——看,对称性又自发的破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子百家的理论与对称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gc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