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解读《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作者: 燕子Diana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13:47 被阅读0次

        本书由日本大学荣誉教授,美国迈阿密大学神经外科终身教授,日本奥运代表团专注力训练特别顾问凌晨之所著。本书回答了我两个大的老生常谈的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专注力?

        根据研究表明,孩子从0岁到10岁之间,大脑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神经细胞不断增加。脑神经细胞的结构有些特殊,神经细胞的本体会延出能从其他神经细胞获取信息的“树状凸起”,在“树状凸起”的末端会形成能向其他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轴突”。这种神经细胞会在0~3岁期间急剧增加。

        第二个阶段:“间拔”阶段。在这一阶段大脑会拣选出需要留下的细胞,如此孩子大。脑中的信息传递回路便会形成并不断发展。作者指出“脑细胞对新信息特别是对带有情绪的信息,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此在带有情绪的积极信息环境中生长的细胞如果能够保留下来,那么孩子将会变得聪明。这一阶段在幼儿4~7岁之间进行。

      第三阶段:“信息传递回路功能”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在幼儿8~10岁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育脑10岁前是最重要的。那么大脑发育状态取决于什么呢?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大脑的发育状态则取决于外部施加的刺激。

        那么什么样的外部刺激是符合大脑发育规律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大脑的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人们获取信息经由大脑的6个部位:

    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②A10神经系统→③前额叶皮层→④报偿性神经系统→⑤纹状体、基底核、视床→⑥海马回、脑缘(大脑边缘)

        根据上图所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接收物五官传递来的信息,A10神经系统会给信息贴上各种情绪情感标签,前额叶皮层会将新信息对比之后进行判断与识别,抱藏性性神经系统主要的工作是对自我给予褒奖,借此孕育出愉悦的情绪,纹状体基底核充当信息“中转站”,海马、脑缘则被视为短暂记忆的仓库。不难看出,最终被大脑记忆的信息必须充分调动A10神经系统,报偿神经系统和前额叶皮质这三个区域的功能。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能够充分调动这三个区域呢?

          那一定是能够满足大脑的七种本能的信息!

    解释:

    自卫本能:保卫自己的本能。

    统一/一贯性本能:这种本能倾向与逻辑一致平衡的事物也倾向于统一完整一以贯之的事物。如人们很自然地疏远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人。

    自我本能:这是一种“我想要这么做”的功能。

    共生本能:此关键在于“接纳差异,共同生活”,有了共生本能就能够调整三种先天本能和三种后天本能。

        因此,大脑更青睐“积极情绪”! 因此,这样的信息一定是被幼儿喜爱的,被幼儿认为有趣的,被幼儿评判为正确的,被幼儿认为是有成就感的,有欲望的!因此,专注力是“情绪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培养专注力?

        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回顾前半篇的内容。因为作者根据大脑运行机制和大脑的7大本能提出了产生专注力的“基础四要素”:

    一、借助本能与生俱来的力量(即借助生存本能,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这要求我们教会孩子,坦然的面对本人的喜好,不因得失和优劣去判断事物,而只是单纯的为别人或为自己做事情。”)

    二、活用动态中枢核心——A10神经系统、前额叶皮层、报偿性神经系统(“积极的情绪可以活跃大脑的各种功能,而活跃的大脑功能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动态中枢核心的功能中产生‘喜欢’‘感兴趣’,‘想理解’‘想做正确判断’,‘想自己独立完成’,‘想深入思考’‘想拥有正确的思维’这4种情绪,它们之间相互协作全速运转,这就是产生专注力的第2个关键点”)

    三、打破情绪无意识松懈的结构;

    四、练就发挥能力的专注力资质。

        基础四要素是否看起来很抽象?现在我们从大脑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出发寻找可操作性强的专注力培养方法。

        在0~3岁神经细胞不断增多的阶段成人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让孩子从“生存本能”发展出“想得到爱”“想得到认同”的情绪。 

          这个时期孩子专心去做的事情,或者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插手,直到孩子自己放弃为止。

          最后孩子与妈妈或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享受竞争的乐趣,一边挑战新事物可以锻炼求知本能和交流本能。

          除了以上三点,还需要注重培养“传达情绪的大脑”即同理心。这不仅需要成人了解幼儿的情绪,也需要成人向幼儿传达自己的情绪,以产生共情。

        4~7岁的“间拔”阶段成人能做什么呢?

        书中提到要点众多,我将其总结为四点:改掉坏习惯、感兴趣、进一步深入独立思考。

          第一,改掉坏习惯。哪些习惯是不好的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具有自身的本能。因此家长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转而重视孩子自己做事的意愿。当然这一点很难,但是却非常重要。

        第二,感兴趣。

        1.如果你希望孩子对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感兴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否定的言语,尽量用肯定积极的言语去描述周围的事物,从而引发幼儿对他们的兴趣。你是否常常使用这样的句子:“这个看起来好有趣”“感觉好期待”“你或许会喜欢”……而不是这样的表达“这个好无聊”“那个无所谓”“没什么意思”……
        2.不推后。一旦养成把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推后的坏习惯,大脑就无法通过做完事情感受愉悦,报偿神经系统就会慢慢的不起作用了。所以尽量减少说“等以后再做”“现在做也没事儿”等句子。
      3.不要只考虑效率却忽略了质量,不要只考虑结果而忽略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做事的时候计较得失,那么他只会根据结果,选择自己努力或者不努力。然而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充分的多样的刺激,那么“单纯的”全力以赴的能力是多么的可贵。
      4.认真倾听。认真倾听时深度思考的前提,当然也可以提高专注力。但是不要反复地,或一直严厉的要求孩子要好好听别人说话,因为成人越是反复的说,就会冲撞幼儿大脑的自卫本能。
      5.不要轻视任何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界上每一个独特的人都值得幼残产生兴趣。同时,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够具有充分的同理心,前提一定是幼儿对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6.营造一个可以集中精注意力的环境,即需要营造尊重孩子“喜欢”“感兴趣”,“想理解”“想做正确判断”,“想自己独立完成”,“想深入思考”“想拥有正确的思维”的家庭氛围。具体怎么做呢?
        其一,送给孩子一个My Zone即孩子自己能够集中精力的一个空间范围,保证环境的统一/一贯性。My Zone可以是一张专供幼儿学习的桌子,也可以是幼儿游戏的一个角落。
        其二,生活井然有序。
        其三,把《努力计划表》制作好贴到家人看得到的地方。专注的前提是幼儿获得了主动做事的情绪。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是主动做事情绪来源之一。一般情况下,幼儿越明确“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大脑的运行就越顺畅,就能直奔目标,集中精力去做事。孩子决定我要完成自己决定要做,可以锻炼“独立做事”的“自我本能”,会给报偿神经系统带来很多褒奖。
      7.成功是成功之母。有成功经历的孩子更有信心,自我效能感更强(自己能够评估自己能力),也代表大脑进行褒奖的次数更多,如此就会激发孩子的大脑字先天本能。

        第三,进一步深入。

          做到这一点首先只停留在大致理解的层次,而需要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深入思考。因为一旦心里面出现“大致理解就可以了”的想法时,报偿神经系统因此判断,“可以不用再思考了”。然而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思考,可以锻炼孩子的“统一/一贯性”习惯性本能,也可以锻炼孩子发现细微差别的洞察力,从而很快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微妙的差异。

        其次,要帮助孩子理解并践行“有始有终”。因为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经历,就会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好”的自信。

        最后,孩子需要学会坦然的表达失败,说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失败和失误。所谓的失败和。失误都不是坏事,不过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才是最重要的。坦然能让孩子相对客观地评估自己,反思后得到的未来计划让孩子的积极情绪得以持续!

        第四,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要孩子这样的能力,成人必须尊重,尊重孩子的节奏,尊重孩子的思想。“与人共事时,我们都会考虑对方的节奏,让其心情舒畅,或者根据对方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节奏,这样做比较有利于双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人之间能够做但这一点,可是一旦成人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节奏却很容易变成以成人为中心”。敢问你是否经常用“快点”来催促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当然他们的思想是独特的,他们的视角是独特的。如此作为成人的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评判他们的想法呢?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退居幕后,给孩子充足的思考空间,实践空间。退居幕后的育儿方式,意味着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心里想着“我绝对会支持你的,不论什么情况都会站在你一边,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这代表着成人需要跟孩子一起思考,共同烦恼。

      8~10岁的“信息传递回路功能”不断发展的时期成人能做什么呢?

        此阶段的幼儿追求独立完成的喜悦。阶段才能需要留更多的空间给幼儿并掌握一些积极的会话技巧。

    最后,我想用文中的一段话做为结尾“父母要珍视‘共同成长’的心态,‘有了这个孩子,我也能成长’,当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跟孩子相处时就能创造专注力产生的契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儿童专注力培养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vy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