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偶尔会站在那里多听几声“布谷布谷”,只是觉得这声音很好玩,完全听不出来有何“哀怨”的意味。
那时候背古诗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知道后两句是写愁的名句,这句就记得牢,但更多的只是单纯地背,完全想象不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连愁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去欣赏“愁心寄明月”这样的句子了。
与此同时,侧重点放在后两句,往往忽略了诗的前两句。老师应该讲过,子规就是所谓的布谷鸟,但越往后,古诗词接触的越来越少,这些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学知识就被自己慢慢丢掉了。
图片来自网络查阅资料,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古蜀帝杜宇,号望帝,亡国后其魂化为杜鹃,死后他仍对故国念念不忘,故时常于深夜时在山中哀啼,其声悲切,乃至于泪尽而啼血,而啼出的血,便化为了杜鹃花。
实际上,因为杜鹃那哀怨的啼鸣声常引起古人的多种情思,而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口都是血,于是才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的传说和诗篇。
其实知道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也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但若在成长中的某一瞬间、某一情景之下,突然想起一句诗,然后理解了千百年前诗人在写诗时的某些心境,该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因为理解,所以才更惊叹于诗人表达之精妙,感慨诗词文化之精深,过去那些死记硬背的枯燥古诗词,突然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动的画面。
譬如先前的这首诗,所能想象的画面是:诗人站在窗前,看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屋外落满地的杨花。听着布谷鸟的叫声,念着被贬的友人,诗人那满腹同情与哀愁便在此时化为几行精彩的诗句,而不止是“今晚月色很好,可是我却不开心,因为听说你被贬了”这样乏味的句子。
了解了前两句,继续去思考后两句,诗人写“愁心寄明月”,原来是将感情赋予了明月之中,因为明月分照两地,诗人和朋友都能看见,诗人便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同情与思念寄予朋友。
这种将情感赋予客观事物的描写方法,更加值得学习。而仅是这一首简单的诗,便充分展现出了作者的才华。
图片来自网络关于布谷鸟,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知识。
布谷鸟准确来说又叫“大杜鹃”,是普通杜鹃中的一种。很多杜鹃鸟都会自己筑巢,但有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巢寄生”的方式繁殖,布谷鸟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它们从来不自己筑巢,不找固定配偶,也不自己孵蛋,到繁殖季节就随意找配偶交配,有机会就占其他鸟类的巢,把卵产在其中,让其他鸟类帮忙孵化。
它们会提前“侦查”好合适的巢和鸟,找的都是孵化期、育雏期、雏鸟食性还有卵的颜色等与之相近的鸟,趁宿主离巢的时候快速产卵,并把宿主所产的蛋推出一个甚至全部推出。(听起来像是“鸠占鹊巢”的行为,不过布谷鸟只是许多种巢寄生鸟类中的一种,而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是一种叫红脚隼的鸟类)
更残忍的是,布谷鸟幼鸟从小就坏,破壳后会把同窝里其他的蛋推出鸟窝,独占养父母的爱。等到长大之后能独立生存了,就离开它的养父母,然后开始新一轮的繁衍。
不过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主吃害虫的益鸟,为保护庄稼和树木做出了不少贡献。
可见这种鸟类,不仅其叫声易引起人们的情思,它的存在也向人们展示了事物的两面性,引起人们有关哲学或生命的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布谷鸟常活跃于春夏之际,说到春天,我发现周围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花开了,树发芽了,鸟儿的叫声更丰富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见到同样迷人的春景,有着更美的表达,于是时常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宝贵的文化财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化瑰宝,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