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那会儿,身边就有个同学去驾校报名学车、考驾照了,我对此特别不理解,因为那个年头汽车拥有率远不及现在,对于普通人家而言还是奢侈品,有想要学车念头的人也是寥寥,即使他学会了,家里也没车供他开,而且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开车的机会很少,用途也不大。
我不记得他当时是怎么回答了,但是却能记得他牺牲了很多休息的时间去练车。
物转星移,时事变迁,我怎么也没想到十年后,私家车的普及率会如同当年摩托车的流行一样,仿佛一夜间停满大街小巷、偏远农村,而人们形象的比喻不会开车的人好比身体有缺陷,想走却迈不开腿。
可此时已经置身于生活和工作的奔忙中,想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学习一项技能很难,才发现一辈子以“学生的身份”专心投入学习的时光也就那么几年,这段时光对于短短的一生才是最奢侈的。
在拼命挤出的时间里风雨无阻里练车时,看到那位曾经被我嘲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嘛,不懂得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的同学,自由的开车穿梭在各地,高效地在和时间赛跑,我发觉自己连羡慕的资格也没有。
那些在什么年纪做着和年龄相匹配的事的人,其实早就在做之前做足了功课。
“人就应该在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曾经在二十出头的年龄刚听到这句话时,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潮水冲破所有阻扰我正在进行中的行为和思考一样,让我坚信自己的所有作为都是正当合理的。
比如:青春期的叛逆、倔强的张扬个性等等,这些都是青春季里合理的存在。
拿做饭来说吧,我是只会吃不会做的那类人,在做饭上没有一点天赋也提不起任何兴趣,锅里的热油在我这儿就像是个生化武器,让我敬而远之。
这种行为每每被我妈看不惯,说“你这么大人了,不学做饭,说出去让人笑话不说,以后你连照顾自己都是问题,作为一个女人,你以后要到了别人家还能吃现成的吗?”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有工作,经济独立,我能养活自己,不会做我不会买来吃吗?为什么我要迎合别人委屈自己?……总之,”每次我都用比我妈更多的理由去反驳。
是啊,会不会做饭只是一件小事,每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也不能划分好坏,但是会,选择不去做就有主动权,不会,却想做时就只能做被动方了。
后来毕业去外地找工作时,着实被自己当初这个任性又自以为是的选择搞懵了,没有收入、消费又高,想做饭却只能对着凌乱的厨房干瞪眼,心里默默怀念着远方家的味道。
原来每一段静好的人生,都藏着一段难以诉说只能咬牙应扛的血泪史。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在自己预期规划的轨道上行驶,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在什么样的年纪做着与之匹配的事情,十八岁一次性考入理想的大学,学感兴趣的专业;毕业了在期待已久的单位从事能实现价值同时又能发挥特长的职业;在最美的年华里邂逅那个命中注定能相携一生的人;而立之年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家庭美满妻贤子聪……可是这样的人生仿佛都体现在别人身上,出现在别人家,和自己无缘。
理想的大学离不开寒窗苦读、优秀的岗位需要实践的磨砺、美好的爱情需要自身才华,品性,修养,精神的供养,而这些有哪个是一蹴而就,一日之功?
原来那些曾经认为的微不足道和不屑一顾,都会在日后的岁月里一一被还回来。
所谓的什么年纪干什么事,都需要在岁月的沉淀下去积累,方可在现世有所回报,而不是到了一定年纪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和经验去实现,只能停留在“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