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今年春节上映,讲述了中国海军远渡重洋接领撤侨任务,其中一名中国公民被恐怖组织挟持,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前去营救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蛟龙突击队以8人深入恐怖组织基地对峙150多人,营救人质的过程。蛟龙突击队是怎样8个人呢?它包括1名通讯兵,1名狙击手,1名观察员,1名医疗兵,4名特种兵(包括队长,副队长,2名机枪手),配备了步枪,狙击枪,手雷和通讯设备,望远镜,急救包等基础装备。同时还带了一名手无寸铁的华裔女记者。在支援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深入恐怖组织控制的小镇中。
从《红海行动》看小集体如何对抗大组织我们来看看恐怖组织的组成,在小镇中,他们有150多人,每人都配有步枪,手雷,有1名狙击手,有若干坦克,有火箭弹,有卡车,普通汽车等。他们杀了镇上所有男性,留下少部分女性,小孩做饭,并挟持了30多名人质,其中一名是中国人质。
8人对150人?可能吗?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只会发生在电影的夸张表演里面?
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集体对抗大组织的模式。小集体不仅有胜算,而且胜算很大。
王烁说:“人类社会最大一个谜,就是少数永远战胜多数。无论是政治、社会、军事、文化、金融,都是这个结果。”
公元前479年,希腊各城邦遭到波斯大军来袭,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带300人在温泉关抵御波斯大军,全部阵亡。但是这300人将十几万波斯人抵挡了很长时间,为什么,里面的逻辑就是人少好组织。
从《红海行动》看小集体如何对抗大组织集体行动之难,横跨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尔森(Mancur Olson)讲过:
“一个集体,要么成员很少,要么能胁迫其成员,要么有其他特殊安排,才能使其成员采取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否则,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理性成员不会采取对集体有利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奥尔森“零贡献命题”。
150人的集体,可以算作一个中等集体,意味着个人的行动对集体利益影响既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忽略不计的,这就使得个人行为产生随机性。
我们看到影片中,这些恐怖分子大部分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或者独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因为在大本营中无需担心。一些人把守着人质,和妇孺。这个集体,目前就是松散的,意味着有可乘之机。
而蛟龙一号8人,首先解决外围把手妇孺的几个恐怖分子。通过化妆,以及当地恐怖分子往往用布遮盖脸的优势,制定混入大本营中心,先换走中国人质,再逃走的策略。这样往往最安全,但是他们决定继续解救剩下人质,于是还要在确保人质安全情况下,在恐怖分子集中的地方发起强攻。
从《红海行动》看小集体如何对抗大组织蛟龙1号一进入小镇的广场——恐怖分子大部分人聚集地方,就分散开来,游击队的思路。狙击手和观察员占据制高点,通信兵在外围接应,保障通信。剩下5人分散在广场上。他们的优势就是灵活,和目标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靠队长1人指挥大家来怎么打?不切实际。因为外围环境一直在变。所以每个人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们看到,刚开始恐怖组织挨了不少闷枪。等到发现有中国人混入时,他们才惊觉,组织力量开打。这个时刻是最危险的时候,那么多人拿着枪开始攻击几个人,力量优势明显。
可是我们看到,通过通信沟通,每个人都试图找到突破点,牵制恐怖分子东打西打,谁有进展,其他成员就帮他掩护。狙击手和观察员打掉大火力的机枪手。而对聚集人群处,手雷威力最大。
再接下来,这些恐怖分子慢慢摸清楚状况,有几个中国人,在什么方位。蛟龙一号成员巧妙运用敌人的坦克开始组织逃跑,依然是游击队思路——打不过就跑。
从《红海行动》看小集体如何对抗大组织最后,在后方的舰队发射了无人机帮助下,他们损失了2名队员,1名队员炸伤右臂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所以小集体怎么对抗大组织呢?
首先每个人有共同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接受统一指挥,那么在完成指挥内容后,成员会不再继续行动。以目标为指引,大家会在目标没有完成前持续行动。
其次,小集体方便沟通和协作。我发现前面有路可以逃出去,立刻叫旁边人过来掩护。这就比层层请示制度快捷。
从《红海行动》看小集体如何对抗大组织但是这样的小集体还不完善。我要加一点,就是小集体也要有大靠山。怎么说?你看蛟龙一号在外面行动,它的背后是整个舰队力量在支撑它。虽然他们被切断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联系支援。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小集体一定要多。打掉一个没关系,我们还有许多个等着。
也就是把大集体的层级制,拆分成许多自治小集体,然后使用联邦制再组合起来。所以8人对抗150人也许很难,但是并不是不可能,需要每个人都发挥最大效能,在极端环境中灵活应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