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爱玲:爱过所以慈悲,懂得所以宽容

张爱玲:爱过所以慈悲,懂得所以宽容

作者: 大研dayan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4:44 被阅读48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左手张爱玲右手三毛,不得抑郁多半也是不会幸福。

    这是许多年前我听别人说的一句话,并且奉为圭臬。

    印象中文学史更推崇的女作家是丁玲和萧红,大众文学中则更喜欢张爱玲和三毛。

    文学史毕竟是主流文学,是构建宏大历史体系和反映家国命运的文学,所以张爱玲三毛金庸等人不入文学史,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在大众文学里张爱玲和金庸是文学界巨擘,撼天动地,有着成群且粉丝量巨大的张迷和金迷们。

    许多人将研究他们当做自己挚爱的事业,而这不同于红学也不同于金学。

    张爱玲的书我看得不多,念中文系的时候老师最为推崇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十八春》等等。

    这些经典的倒是读过,只不过当时没有阅历,看到的仅仅是白纸黑字,却不识的是什么意思。

    而如今粗粗的对于社会有了一些简单的看法,处于“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状态。

    倒是对张爱玲的书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前的我讨厌张爱玲,总标榜自己往后要走一条截然相反的乡土气息道路,而不是如同张爱玲一般生死都带着小资的气息。

    于是点评一些爱将文字当做玩物的人所写的文章时总会说:“他的文章太假,带着浓郁的小资气息。”

    如今稍稍了解一些张爱玲,才知道如果将张爱玲等同于小资,评价某些人的话就贬低了张爱玲,如果评价某人的话是真的,那么张爱玲就不是真的小资。

    许多人说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丢掉所有才气之后作品,丝毫看不出来一代才女周身的光环。

    不过我不愿意同别人一样,认识的都是别人口中的张爱玲,于是我自己去读了这本书。

    我不愿意同别人不一样,解读出来一个面目全非的张爱玲。

    我不是要为论文发愁的人,所以书我读了两遍,能够写出来多多少少是一些自己的感悟。

    我也不是真正的张迷,写不出来所谓的新鲜观点,以下所述不过是自己的一些琐碎不成体系的观点而已。

    一 、对于宏大叙事的避离

    有许多的大家曾说:张爱玲与她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她一生的年少时光都在经历中国战争和动荡,对于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历史,对张爱玲而言是每天刻骨铭心的生活。

    一个生活在时代里却又游离于时代的人,或许才能够冷静客观的写出真正的时代的风采。

    虽然这样的书写在张爱玲看来是不喜欢的。

    刚开始的《小团圆》索然无味。开头便开始用回忆的手法铺展开来,意象很美。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这确实是张爱玲的手法,灰色的却又新颖别致的手法,一连串的意象带着陌生化之后的手法,仿佛她看到月光下的水泥栏杆同我们不一样,月光也不一样。

    接着全书像一条游走在森林中曲折迂回的小溪,时而前进,时而曲折。

    小团圆》大概共分为两个大部分,以及若干个小部分。

    两个大部分就是在香港求学时候的经历以及回到上海后的故事。

    香港时期的经历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求学时的校园生活,与二婶在香港的见闻以及香港沦陷后的遭遇。

    回到上海后的,脉络线索更为清楚:与邵之雍的恋爱故事,与燕山的故事,其中夹杂中自己与二婶和三姑的感情变化。

    小团圆整本书都是浸染在国破家亡之中的。

    本书围绕着九莉讲述,读者们都喜欢透过九莉看到背后作者张爱玲的心里活动以及窥到三两点她的爱恨情仇。

    这本书可能是佐证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是对于张胡爱情诠释最完整的书。

    书中涉及了战争,战争只是九莉他们的生活底色,是书中的道具。

    作者并没有大手笔的描写战争对于人们的戕害,只是通过寥寥数笔写出来“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心。”

    鲁迅写苦难的中国是尖锐的,比如《人血馒头》、《狂人日记》《示众》、《在酒楼上》等等,是捅入身体后抽出来血淋淋的匕首。

    而张爱玲与他不同,张爱玲是看到刀子上有斑斑未干的血迹时惊讶的说道:“是真的吗”的好奇。

    在《小团圆》里也提到了嫌弃母亲年老无用被儿孙活埋的故事,也写了九莉堕胎后在抽水马桶中冲走婴儿尸体的故事,这些都是苦难。

    对于困难每个人的着力点不同,有的希望用大悲大喜去表现人生的苦难,有的则需要通过小心的啜泣来面对生活的戕害。

    我喜欢《小团圆》是因为看到此书的某些情节,我们会如同一根根细针刺在心脏上,密密的,但是许久之后便不觉得疼了,因为麻木。

    张爱玲在这本如同自己回忆录的故事中,绵绵密密的倾泻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初恋,自己的亲情,自己的卑微和自卑。

    这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我们已经不是那个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了,我们也不是家国情怀碾压个人爱恨情仇的时代了。

    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怀,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价值。

    人们在失落中呼喊,在丢弃中寻找。

    有的人声称:集体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有人在辩驳个人价值应该高于集体价值。

    其实无论是集体价值还是个人价值,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好。我们不能因为国家价值而一味的去牺牲个人价值,人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而今大众更加关注自我的价值,许多人都曾在深夜追问:我能够为这个洪流前进的世界带来些什么?

    通过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奴隶时代,封建时代,最终踏入了如今的资本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

    是历史上一次次的辩驳让我们认识了自我价值,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明白了社会作为一个大机器会吞噬我们的意义。是一部又一部惊醒人的电影和书籍启迪我们要关注自己成长以及自身命运。

    所以,如今的我们不信天地不信鬼神,牢牢地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这不是一种自私,而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一种成长,是可以媲美与人类从猿猴站起来的壮举。

    我们读懂张爱玲的小说,也是因为我们对于自我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意识到国家的历史是由一系列的大世界拼凑而成,而我们个人的生命轨迹则是由生活中每天的爱恨情仇以及生离死别描绘出来的。

    所以家国情怀是我们成长的空间,而爱恨情仇是我们活下去的食粮。

    这些在年初罗振宇的《时代的朋友》中会被嘲笑的。因为这些形而上的问题讨论起来有什么意思?

    讨论清楚后会增加你手里的财富吗?能够让你到五星级餐厅吃上一顿上等牛排吗?

    都不能。

    那么讨论这些有什么用。这就是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区分出来的两类人: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

    于是某些人便会觉得讨论这些问题有什么价值吗?

    海平面上涨,全球变暖真的会影响你的实际收入吗?

    都不能,但是那又如何?

    人生既知向死为何还要拼命地活下去呢?

    这就是讨论这些问题的原因。

    有人务实,便会有人务虚,生活本来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变幻而成的。

    虚的东西不代表没有价值,文学是虚构的,音乐绘画等等都是虚的,可就是这些虚的带给人们无限的乐趣,而当人们忽略了这些虚的东西时,世界将成为一片沙漠,寸草不生

    二、透过华丽袍子下的虱子视角看世界

    从来,张爱玲的小说便没有入正统文学的眼中。

    提起张爱玲,无论粉丝们推崇的地位有多高,但正统文学依旧不屑一顾。

    只是儿女之间的小情小爱,只是不合时宜的家长里短,辞藻华丽如何,故事新颖如何,不过是不入流的鸳蝴派小说的余毒或是搔首弄姿的末流文学罢了!

    她写与二婶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真的刺骨?

    一个生活在大家庭的女孩子,父母离异后的困难处境,造就了她打小谨慎和自卑的性格。

    即使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姑姑,弟弟相处时,依旧保持着一种浅浅的距离感。

    对于爱是憧憬渴望又害怕的。

    记得母亲不经意之间拉着自己过马路的场景;

    记得目送母亲离去时要比修道院的嬷嬷多送一段距离,否则害怕以为同母亲不亲,又不愿意看到母亲同陌生男人离开,唯恐母亲觉得自己是在好奇自己的私生活,回去路上特地要与嬷嬷拉开距离的谨慎和小心。

    这些都是作者在时隔多年之后将自己的内心袒露无疑的故事。

    像一致剥开的柚子,粒粒分明的呈现在眼前。

    这是真实世界的映射,因此我们才感触良多。

    因为我们曾经在青春期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与邵之雍的恋爱写尽了一个自卑女孩子的心路历程。

    不敢轻易确认他的心意是不是真的;

    在他来信中炫耀自己与小康姑娘的单纯之恋时不愿意表现出吃醋或者嫉妒的感情;

    在明明知道自己对他爱的痴迷时,顶着危险到乡下去看望他的奋不顾身;

    在心死灯灭看清楚他的本质时的有始有终的撤离,这是一场仪式隆重的爱情,有始有终。

    遇到燕山的时候,便是另一段青涩之恋。

    九莉觉得:同燕山在一起仿佛是弥补了自己的初恋。

    两个人很幸福,燕山环抱着她会不自信的问道:“哎,你到底是好人坏人?”

    拥着她坐着,喃喃的说:“你像只猫。”

    两个人从来不到时髦的馆子饭馆子去,有时候大院跑到城里去吃本地菜或者冷清清灰扑扑的旧式北方馆子,一个楼上只有他们一桌人。

    他们会像十几岁的人,无处可去,三更半夜坐在楼梯上叙谈“我们的将来”。

    都后来因为邵之雍的事情分手见面后九莉问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燕山笑起来道:“已经结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燕山的脸色有些变了,因为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无论是从对于生活中大事情的描述或者是人物感情之间的流淌,我都觉得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我是 一个傻孩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总是信以为真。

    上学的那些年,别人告诉我他就是因为聪明才学习好,我真的就相信他的第一名就是靠着聪明得到的。

    长大一些,我的基本生活常识全部来源于电视剧,所见所闻都是浅薄。

    便勘堪的以为生活就应该是电视剧里的那样才叫做生活,爱情也要得轰轰烈烈,世界上的人就是好人和坏人,坏人奸诈,好人善良。

    以为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替天行道的侠之大者,暗中也会埋伏着鸡鸣狗盗之辈。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读书使我明智诚不欺我

    慢慢的对于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是来源于读书。张爱玲在书里就曾说过:

    所以在我24年经历中读过的书中,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也是一种写实。

    谁说只有写实小说能够写实,只要是能够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烛照过去和当下的都叫做写实小说。

    张爱玲的辞藻华丽,却是藏在华丽袍子下的虱子,透过这样的微小眼光来观察世界。

    这样看到的也是世界,生活从来不仅仅是华丽或者是仅仅困难,每个人都有快乐或者是不快乐的时候。

    所以按照人性来写,或许比那些扭曲人性,拼命地要利用生活中肮脏的面目狰狞的故事来告诫人们的小说更为写实,看过之后,你才会淡淡的一晒:呵,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三、鸡蛋必须是鸡蛋的价格,才是质价相符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立体的虚拟的坐标体系。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要放在这个价值体现中进行衡量。

    如今我们距离五四运动已经过了近百年,我们作为20世纪的局外人站在战火硝烟之外,透过故纸堆和他人的叙说感受到的是冰冷的没有脉搏的历史。

    我们不知道在当时已经沦陷的上海,大家面对国仇家恨迸发的除了满腔热血是不是还有隔江后庭花的另类伤感。

    生命总是不可能呈现于一类状态。

    就像言情小说里你爱他,他不一定爱你,爱的可能是她。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价值被排挤在价值体系之外,是不是对的?这就是一个应该讨论的话题。

    同时代的女作者往往会被拿来比较,比如冰心,丁玲萧红。

    每个人的生长状态不一样。

    丁玲和萧红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为力捧的做作家,而张爱玲则是被一代人遗忘的存在。

    起初丁玲也曾经写过《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类似于小女生的苦闷,一直以为被认为是她最经典的作品,没有之一,远胜于后来所推崇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但是偏偏在时代的坐标体系中,后者的影响更大。

    张爱玲也一样,在时代的坐标中她只是厚度,却没有广度和长度,是另一种体系下扭曲的存在。

    我对于经济理论并不熟悉,知识记得当年高中课堂中曾经学会质价相符以及价格变动曲线。

    某一段时间内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有时价格会高于价值,有时候价格会低于价值,不过总的来说遵循质价相符的原则。

    这是最简单的经济理论。

    我觉得它也是适用于生活之中的。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比如供求关系,国际形势等等。

    正如影响作品价值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话语体系,比如时代眼光。

    康德的哲学著作刚发表的时候无人问津,死后一字千金。

    无论那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时的,并不能影响百年的话语体系。

    所以即使有时候对于作品的评价是处在资不抵债的状态,但是总有一天,有一个时代,人们还在故纸堆里看到他的价值,这才是时间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我相信故事总是要讲给懂的人听。

    张爱玲最终会跨越万千光年的时空距离与她真正的时代对话。

    请多指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爱过所以慈悲,懂得所以宽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a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