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从上幼儿园起就有个习惯。每次我接他放学,回来的路上,从见到他的那一刻起,他就会迫不及待把白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我分享,无论是开心的事情,还是伤心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说出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这个习惯我觉得特别好,这样我就能知道他在学校的日常表现,还有他的情绪。
今天接他的时候,远远地我看到他特别高兴,果然是有好消息跟我说。第一件开心的事情是娃儿今天课后主动找到语文老师,跟他分享了他的预习内容。我问:“你怎么会想到下课去找老师呢?”他说:“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问到这个问题,我没机会回答,所以,下课的时候我去找她,给她分享了我在用文字描写课文“找春天”图片的时候,用上了朱自清散文《春》中的精彩句子。”老师看到后,还问我是否最近读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肯定和欣赏,还让他背诵了一小段。[偷笑]
我能想象到老师下课后,着急离开教室,被娃儿拽住分享的那种急切、满怀期待的小眼神,特别可爱。我连忙给予他鼓励:“哎呀,课上你没有机会,课下你能主动去找老师分享,这个主意好棒,而且你很有勇气额!”
第二件高兴的事情是 数学课最近在学习“余数”,课后他很用心在小本子上总结了除数、余数的规律,碰巧被老师看到了。老师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并对他进行了表扬,还跟他聊了是否有在课外拓展学习数学等话题。
孩子聊的很开心,看到他发自内心自豪的表情,我真的替他高兴。要知道,昨天这个小男孩还因为预习的事情跟我闹了半天情绪。原因是提高了预习的内容:除了生字的预习、组词、分段,加进了课文内容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批注,还有段落大意的总结等。
因为任务量的增加,娃儿倍感压力。但是,经过今天这两件事情,态度竟然有了积极的转变,主动要求要按照新方式来预习。因为详细的准备,让他在课堂获得了更多抢答深度问题的机会和老师的欣赏,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娃儿的这些转变,也让我意识到,只有内驱力的学习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性,而优秀的家长就是那个帮助他挖掘自身价值的教练。不仅要大量输入,还要培养孩子的输出习惯,及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形成正循环,继而源源不断带来推动的力量,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特别是开始的时候。毕竟每项学习都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的。孩子和成人一样,面对新事物需要适应期,有畏难情绪。所以,过渡期根据他的情形量力而行,量不多,但可以坚持,不痛苦。同时,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的同理。
娃儿很多时候伤心,难过,原因不是妈妈的唠叨、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因为他觉得妈妈当下不理解他,由此产生的“你不爱我”的意念。当我对他说出:“妈妈知道我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真的很伤心,很难过,觉得妈妈像个发怒的狮子,想远离对不对?” 当他听到这样的话时,这一刻,内心得到了释怀,情绪得到了释放。
日常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同样有必要,给予他愿景的想象。比如“你这样预习完全超出了老师的要求,相信你在明天的课堂会有精彩绝伦的表现!妈妈好期待喔”,“你看你用心地预习了一遍,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又学了一遍,我相信没有问题能难倒你了,定会所向披靡”…等等。孩子听到后,他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内向的学习力可以这么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爆发力,他会满怀希望去做这件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挑战的是我们的情绪和耐心。
在陪娃儿的同时,我也会反复提醒自己:学习不是为了各门功课获得A+,更不是为了上好的学校,不惜各种强压,以至于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种技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更是一种乐趣。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驱力,找到学习带来的价值感,当他有选择权,有掌控力,才是我们来辅助他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