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新高考下的,小学低年级阅读写作实践
大家下午好,我是金竹,开始我们新一期的分享今日主题:从辅导新高考,看教学改革与教学实施
今年是广东新高考的第一年,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鉴于最近的一年一直在做高考辅导,还借助新的需求,建立新角度,也在不断的研究AP文学和IB中文,发现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可以讲讲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表格对比

这是一个中西方的教育体系差异表格,但是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其实发现,中国教学新改革,让他们之间的本质差异越来越小
我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和同事开玩笑,我说,我如果去参加高考,说不定考试不上大学了,因为和我们当年的教学有了太多的不一样
差异点:1、阅读不再是“看懂字词句”,要分析、总结、评价,难!2、什么文体都要会写,从日常信件到研究报告,难!3、社会、历史、科学...用英语研究语言学术,难!(想起自己大学时期熬夜啃各种语言学书籍的日子)
总结下来,高考在阅读、写作;文学水平、学术水平上都需要全面提升。在阅读的时候已经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章本身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上,而是需要进而发展到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层面。
回忆起自己考研时候的经历,我的英语成绩比出国做交换的同学还高分(但是很遗憾,我会的是哑巴英语)这个高分得益于,我备考的是社会学,而我学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备考的是同专业,社会学需要我积累非常多的各种百科全书式的背景知识,虽然不深度,但是让我对新的内容没有陌生感(甚至会看到各种脑科知识,量子力学知识点内容)
寒假班,我在给孩子做《论语》导读课,我问孩子一个问题:我说我教你们这些和考试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有啥用呀?
到中学之后,孩子面对的素材不再只是故事和生活常识,更多是社会、历史、科学...等诸多学科话题,需要很多背景知识。而这些,我们孩子积累的也比较少。
陌生感的破除,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游刃有余,这其实去葱零到一的习得过程。
这是很多家长给我的反馈孩子:看到作文就头疼,背再多“好词好句”也没用;
写作文纠结得要命,一篇能耗上一整天;
每次语文考试,作文都被扣很多分……
英语今年的新高考作文,有一种题型叫做:作文续写,和过往的英语写作不一样,非常强调:1、找到文章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并且分析文章的发展;同时,能够理清文章中各个部分的关联。2、通过文本中的线索,解释作者如何在文本中发展叙述者或讲述者的观点还有,分析故事中的某一个元素与其他部分的关联:比如,场景、环境对于人物性格或者剧情的塑造,等等。
面对高考语文和英语,范围越来愈广,分析度越来越多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1、多样阅读(不多说,我们都知道)
2、阅读指引很重要(这是我们最难做的,因为要求还挺高的)
今天就第二个问题,分享我面对新高考,在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中,使用了哪些引导语言
在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需要的思维逻辑:如何搭建结构化思维?如何再加工信息?如何清晰、有效地表达自我?
A、阅读时,少讨论“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或者“你从书里学到了什么”这类“宏大”的问题,多讨论、或者说更多地是聚焦情节或者图画的细节,或者提出假设性问题: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办?
这是为孩子将来的作文写作进行预热,也是对表达能力的训练。
发散性的阅读方式,对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成效的。
低年级的(6-8岁)可以用桥梁书,都会使用结构简单的句式来描绘出现在画面里的事物。这与低年级写作入门——看图写话的形式非常相似。
例如:《青蛙和蟾蜍》《黄色小水桶》( 5 册)《启发童话小巴士》(第一辑)
比如下面这段,就能让孩子直观地看到:哦,原来可以从数量、颜色、小兔子的行为……等方面来描述盒子里的贝壳。

B、推荐用故事纸,做阅读指引

这个“故事纸”有一套的内容
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力大师,对于写作入门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把想象力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这种看似教条的方式,其实是在帮助他们理顺写作的逻辑,掌握写作的规则。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之后继续[玫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