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你听说过“一致性沟通”嘛?在老师讲“一致性沟通”的时候,豆子满脑子都是疑问“一次性沟通?沟通一次解决问题?这么神奇??”哈哈,虽然是个美丽的误会,但是,一致性沟通的神奇之处确实在今天给了豆子特别多的启示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沟通的目的。我们沟通,很多时候是我们有被了解被懂得被看到的需要,那,是什么需要被看到呢?从萨提亚冰山理论的角度,就是我们冰山下面的部分“我们的感受、想法、期待及渴望”。而一致性沟通强调,我们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自己被看到,我们去看到对方的“感受、想法、期待及渴望”同样非常重要。即,一座冰山,与另一座冰山的链接。
要了解什么是一致性沟通,我们先从反面来看——怎样的沟通是非一致性沟通?老师用四位同学的肢体动作塑造了非一致性沟通的四个雕像(视觉导图中有雕像的大致形体动作):
①指责型 ②讨好型 ③超理智型 ④打岔型
通过课堂上雕塑的模拟,扮演四种沟通状态的小伙伴都纷纷表示:"不舒服"、"好难过"、"憋气"、"呼吸急促,喘不过气"等等。为什么这种沟通方式让我们不舒服,我们却一直在使用呢?
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四种不对等的非一致性沟通状况,我们先回到沟通的标准场景中——一个沟通的标准场景包含三大要素,即自己/他人/环境。而上面提到的4种非一致性沟通都是在沟通场景中出现了偏颇或者缺失:
①指责型😡,缺乏他人,在冰山中拥有太多对对方的期待。
②讨好型😊,缺乏自我,这类人很容易"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由于长期忽视自己的需要、期望和渴望,积累到突破自己的极限后转化为"指责型"。
③超理智型🤔,缺乏情感投入,感觉想是冷冰冰的机器。
④打岔型🙃,他人、自我、环境都缺乏,急需补充5种心理营养。
看完反面的"非一致性沟通"的介绍,大家是否都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把我们的不良沟通转换为更为有效的"一致性沟通"呢?
首先,刚刚提出的非一致性的四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去避免,即做到"不指责、不讨好、不超理智、不打岔"。当然,这一点光这么说,我们无法有具体的实施方式。于是,老师给到了我们一个实操的模版:"当......发生的时候,我的感受是.......;我希望....."。也就是说,在沟通对象面前,勇敢的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只有我们首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有可能使得整个沟通建立起一致性。试想,连自己都没说真实的需求,对方还要猜我们的需求,而我们知道,猜测往往是会出现偏差的,那这样的沟通如何达成一致呢?
最后,老师也给到了几类不同"非一致性沟通"人群一些建议:
①指责型😡:多针对事实,而非针对人。
②讨好型😊:加多对自己的关怀,也加上对对方的关怀,而非一味顺从。
③超理智型🤔:加入一些情感,让我们的"讲道理"更有人情味。
④打岔型🙃:三个方向都需多多加油和改善。
整个一致性沟通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好好沟通的人,必定是我们最重视的人。在最重视的人面前,我们何不多一份勇敢与坚定,先说出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在此基础上一点一点的感受对方的真实感受,并且不对的与对方进行确认和澄清,来消除偏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守护好自己,也要关照到对方,目的只有一个:让一座冰山看到另一座冰山,让一阵清风带动另一阵清风。不论我们是在跟父母、孩子、爱人,还是重要的朋友、来询者沟通时,保持时刻的觉察——对自己、对对方、对环境的觉察,也许,我们一直为难着的、畏惧着的沟通话题,也将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