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问孩子,今天高兴的事是什么?意在培养孩子发现美、寻找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一开始孩子并不能每次都说出,但只要说出来,就为她高兴。慢慢地,孩子越来越积极乐观了。
其实还是比较担心孩子的数学的,这种担心似乎又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尽管自己数学不好,其实主要是因为自己从小没有遇上好的数学老师——这并非寻找客观因素,而事实就是小学的老师爱打人,初中的老师不批作业,高中的老师自己讲糊涂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还是凭借自学和较好的策略取得了高考个人最好成绩。
所以,一直以来比较关注孩子的数学,买的书籍,数学类的必然占一定比例;平时,有关数学的学习也适时放在心上;如把数学的解题思路贴在床头,有难题就捋着过一遍;平时检查作业也并不囿于教材的顺序,而是适时补充。比如本文标题的来源,其实是这样的:
那还是去年——那时孩子刚刚学了个位乘法,当时谈到了一个问题——具体是什么忘了,但需要两位乘两位,而且还需要进位。我没有绕过去,而是在草纸上推演了一遍,当时孩子说看不懂,我说看不懂没关系。但还是解释了一遍。
今天的数学课,老师没有直接开讲进位的做法,而是在黑板上写出题目,让孩子们自己先计算——还是很佩服老师的这一安排的。教师巡视,然后宣布答案,孩子做对了,十分高兴。用她的话说,“我想起了以前你给我讲过这种题目了”。
孩子收获的,是高兴,和与此相伴的学好数学的自信。我自然也替孩子高兴,不过又陷入了沉思:对孩子的教育,其实真的很需要科学。
因为自己当时知道,进位乘法并不是很难的东西,只要具备了熟练的乘法口诀和加法练习,这算不了什么难题,所以才补充。当然这个补充是水到渠成,正好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强加的。只是没有想到,这么久了孩子还能想起来。
所以,有些知识的学习,并不需要完全按照现行教材的顺序去开展。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只要有大致的梯度,有些内容适当拓展,是符合孩子强大的接受能力的。不经意间种下的种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芽。家长、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小视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力量,不断的播下种子,将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迟早会长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既然有人在孩子小时候可以谈微积分、谈天体物理,我们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高阶一些的渗透,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和怎样做的更多更好的问题。
孩子最近爱说英语了。赶紧鼓励,“孩子会了就用,这一点很好”。其实这是真心的鼓励,也是自己最近一直强调、以前没有重视的规律:英语不能仅仅是积累知识,学用结合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鼓励她看英文电影,英文动画,平时交谈自己也多说英语,或者英汉结合,给以解释。晚上的睡前故事,也在读后带读一遍后面的单词。
当然,这些战术性的东西之前,必须有战略性的铺垫:不断地对孩子说,最好看的故事,最好看的电影,大部分是英文的,你要学好英文吆;你现在最喜欢的故事,比如玛蒂尔达,作者就是英国人,是翻译过来的,有些东西一翻译就没味道啦,你要是英文好,就可以自如地直接看原版啦!这样吧,力争用这一两年的时间,通过读故事也积累3000左右的词汇,争取在进入初中前能自如地阅读像“夏洛的网”这一类的英文原版故事......
应该说,这是非常有效果的。现在还在经常汉语夹杂地说一写英文,有时一些词汇能说出来也颇让我惊讶。这说明,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但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点燃,而不是灌输。点燃孩子学好的欲望,让他知道学好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变化,胜过单纯地灌输知识。
记得当时孩子的阅读,是在讲完绘本后,集中进行了一套“四五快读”的识字读本后,孩子的识字量猛增,然后结合着一年级的拼音,很快进入自主阅读阶段了,只是不知道,英文有没有类似“四五快读”这类集中识字的读物?
网友评论